杜葉錫恩一生人5件事
發布時間: 2015/12/08 11:13
最後更新: 2015/12/08 11:26
前立法局議員杜葉錫恩(Elise Elliott Tu),今天(8日)在聯合醫院逝世,終年102歲。
杜葉錫恩1913年生於英國,1951年以傳教士身份來到香港,服務香港40年,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和粵語,是本港著名的社運家及教育家。
TOPick綜合出關於杜葉錫恩一生的5件重要事:
1. 推動教育 助學生脫貧
1951年杜葉錫恩被中國政府驅逐,前往香港,在香港創立慕光英文書院,一直擔任校監,主理校務,曾任教英文科,亦會定時捐出積蓄為學生助學,致力推動教育普及,改善貧窮問題。
在一個訪問中,杜葉錫恩回想,慕光英文書院的前身只是一個以帳篷搭起的臨時校舍,就算資源緊絀,都為貧窮學生提供獎學金,鼓勵接受教育,直至1972年才正式在觀塘興建校舍。
她自言,辦學宗旨是通過教育,幫助基層改善生活,又認為解決貧富懸殊問題的方法,正是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教育機會。
2. 致力肅貪
杜葉錫恩於香港電台專訪時曾表示,過去最快樂的經歷要數與前港督麥理浩一起打擊貪污。
60、70年代時,貪污於香港十分普遍,警員甚至參與貪污。杜葉錫恩多次向倫敦提出香港的貪污問題,甚至要求當時涉貪的時任香港總警司葛柏接受調查、審訊。
在廉政公署成立30周年時,她曾說:
現今年青一代很難想像,在港督麥理浩於1974年成立廉署之前,他們的父母所面對的社會不公平現象。
廉署改變了公務員隊伍的面貌及社會人士對貪污的態度,使香港成為地區的典範。
前任特首曾蔭權亦曾在其網誌指,在杜葉錫恩98歲生日特意拜訪:
Elsie(杜葉錫恩)其中一個重要貢獻,是她推動反貪的努力。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貪污橫行,公義不彰,普羅市民深受其苦。
Elsie決意抗擊濁流,用輿論迫使殖民地政府正視貪污問題,最終促成廉政公署誕生,奠定了香港在廉潔風氣中穩步發展的基礎。
3. 活躍政壇逾30年
葉錫恩於1963 年至 1995 年間出任市政局議員。
1988 年至 1995 年,她曾參選立法局市政局功能界別議員,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任為港事顧問。
1995年3月5日,司徒華與杜葉錫恩競爭市政局觀塘北議席。票站外,杜葉錫恩因為不認同泛民主派對民主的立場而拒絕與司徒華握手,最後杜葉錫恩得6778票落選。
杜葉錫恩失去循市政局界別進入立法局的途徑,遂參與立法局直選,二人在九龍東選區再次對決,最後杜葉錫恩獲23855票,以5000多票的差距再次戰敗。
1997年至1998年,杜葉錫恩獲委任為臨時立法會議員,1997 年獲授予大紫荊勳章。直到199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她不再連任,並從此引退。
4. 支持23條立法
雖然杜葉錫恩早已退出政壇,但仍不時公開發表自己對香港大事的意見。
她曾於2002年發表公開信,支持《基本法》第23條立法,指當時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
已盡了最大努力去消彌那些相信第23條不需立法的人的恐懼。
她又指,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相對其他已類似法例的國家法例都較寬鬆,例如新加坡和美國叛國最高刑罰是死刑,而香港只會判處終身監禁。
在2013年,杜葉錫恩於《南華早報》以《Some of our so-called democrats allow no views but their own》為題撰文,批評自稱「民主」的反對派只容納自己觀點,卻漠視他人立場,並奉勸提出「佔領中環」的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了解所謂「民主國家」的貪污腐敗。
她續指,如果這就是普選,相信港人寧願住在「不民主」的香港。
5. 談丈夫:他是我遇到最好的男人
杜葉錫恩的丈夫杜學魁來自中國內蒙古。杜學魁於香港壠德新邨開設書店,後來認識附近英國教會Plymouth Brethren Assembly傳道人William Elliott及他的妻子葉錫恩。
葉錫恩當時因為宗教問題,與William離婚。1985年她與杜學魁結婚時約71歲,杜學魁63歲。2001年,杜學魁因癌症離世。
去年杜葉錫恩接受《蘋果日報》專訪時稱,每天睡醒睜開眼,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床前杜學魁的相片,她說每天都會在心中跟丈夫說話:
我有時說,為甚麼你離開我?有時又想,為何他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