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用文言文寫「去街市買魚蛋」?
發布時間: 2016/01/13 18:04
用正統文言文寫「去街市買魚蛋」可以點寫?
答案就是「去街市買魚蛋」。
很多人有個錯覺,就是香港人獨有的詞彙、語法便是香港人的獨有文法,而北京語白話文就是中原、北方文法,但也是正規中文。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就以「去街市買魚蛋」為例,在文字編排上,是完全符合文言語法的。
而上古文言有另一簡式寫法,可以寫作「去市購魚蛋」 。
街市在古代常被簡寫作市,「去」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去」字始見於甲骨文
商王經常「去」不同地方祭祀神明,亦會派人「去」各地辦事,如「合5131正」(學術上慣用簡稱,即《甲骨文合集》第5131號甲骨拓本正面) 裡面便有一條卜辭為「貞王往去朿」 而「合5130正」亦有「甲午卜,爭貞,王往去朿若」。
這兩片甲骨都在貞卜商王(此期甲骨商王為武丁)前往朿地好不好。
「若」就是「好不好」的意思,用法有點如今日粵語口語中的「咁啦」,其餘如「合7966正」的「貞于敦去山六月」,都是指由某地前往某地之意思。
「至」與「去」之用法是有不同的。「至」一般只指前往,而「去」會隱含自某地出發之意。由於在粵語中,「去」其實隱藏「由我所處之地出發」之含意。只是大家習於慣用,沒有感覺出來。
商代以後,古文中亦多有以「去」指「前往」的辭例,如《漢書‧高帝本紀》中「沛公、項羽去攻定陶」 的用法就與今日粵語全同。
「街市」最早只有「市」
而街市,大概於春秋末期已經有。市字最早的寫法是一隻腳踏進荒野的十字路口。
這是早期設於村落間的定期市集,並非設於城市中的街市。到春秋末期,商業興起,「市」的位置漸漸移至城內街道之間。
這是最早的街市,但在書寫上,仍然只寫作市。及至南北朝,「街市」此一用法,已經成為一般人的日常用法。文獻中相關記載,比比皆是。
如唐德宗〈出官米平糶詔〉
今令度支出官米十萬石,於街市東西各五萬石,每斗賤較時價,糶與百姓。
《舊五代史‧唐書‧明宗本紀》
仍恐所差人吏及街市胥徒。
《金史‧禮志十一‧新定夏使儀注》
凡雜役皆衣皂,過食司吏八十,街市廚子四十,方脈雜科醫各一,醫獸一,鞍馬二十四疋,後止備八疋,押馬官一員。
《明史‧職官志三‧五城兵馬司》
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
「魚蛋」不同「魚丸」?
至於魚蛋與魚丸,由於可能為「魚蛋」為清初才發明的食物,所以最早只有清初康熙年間才有相關記載,而魚丸則早於明代已有記錄。
咦! 為何在魚蛋這種食物發明之前,就已經有魚丸呢?
先看看古書中「魚蛋」的相關記錄。
周靖遠〈祈禱示〉(收於康熙年間編著《未信錄》)
又行敦請雨師,設壇祈求,望沛甘霖。自應闔邑齋戒,庶表至誠,不但屠沽嚴禁,卽魚蛋、茐、蒜,盡須停賣;凡我士民,互相勸勉;外潔口體,內潔心志。
陰功豬囉,為了在街市設壇求雨,所以街市一定買得到的魚蛋檔不能賣了。要留意的是,這篇〈祈禱示〉是寫給全國各地官員所用的膳稿啊。
《大清會典事例》
凡商船貨稅……下水魚蛋等貨七十擔以上。均三折……棗貨折算與米麥同。梁頭擔數與魚蛋同。
這是揚州關稅文件,正式報關也要寫魚蛋啊 有人懷疑此魚蛋為魚、蛋。當然,於《事例》中不能排除此懷疑,但「下水魚、蛋」也過於怪異吧。而〈祈禱示〉既已禁屠,就不應該再有魚,所以所指為魚蛋應為合理。
而若然你寫魚丸,會變成甚麼呢?
明代朱梓《普濟方》有五項記錄。留意啊,藥方是全錄原文,不代表任何醫學意見啊,有病去看醫生,ok?
《普濟方‧諸風門》
魚丸(一名朱粉散)治五種癇疾。 朱砂(半兩研)輕粉(一錢)上用大魚一尾。將輕粉塗在魚上。少時括取涎。用朱砂末。
《普濟方‧喘門》
鯽魚丸(出家藏經驗方) 治肺經久受邪氣。嗽喘急。初發則寒從背起。冷如冰雪。漸漸喘促背弩目。
困憊欲絕上用鯽魚重一斤者。不去鱗腸。只於肚下近頭處。開一孔。入信石一塊。重一錢。令深入在燒不糖冷肺。
《普濟方‧消渴門》
姜魚丸治同前。 乾生姜一兩末上用鯽魚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不拘時服之。(前指治渴疾)
《普濟方‧勞瘵門》
團魚丸(出經效良方)治骨蒸潮熱咳嗽。 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團魚(二斤)上前藥同團魚煮。
候魚熟提起團魚。除去魚頭不用取肉。連汁食之。卻將前藥焙乾為末。就用團魚裙甲及骨更煮一盞。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黃湯空心下。
病安。仍服局方黃益損湯補理。須用市店中自死團魚。
《普濟方‧瘰門》
鰻鱺魚丸(出聖惠方)療鼠。鰻鱺魚(四兩炙令焦)、野豬皮(四兩炙令焦)、瞿麥(一兩)、斑蝥(二十枚去頭足翅)、熬巴豆(五枚去皮炒黃)、臘月豬脂(五分)、五月五日蟾蜍(一個炙)、上搗野豬皮下篩。 合諸藥更搗下篩。
納鰻鱺魚。以膏和搗千杵。平旦未食。服如桐子大二枚。覺寒熱。不覺暮複投。
明日旦起。更服三丸。稍稍增之。慎勿食熱食。煩悶殺人。蟲當從小便出。以物盛之。尿中蟲有百數。細不可見。亦從大便出。此方神驗。服之自愈。忌豬肉蘆筍。
另外,《醫方類聚》有三種(明朝時期朝鮮金禮蒙等撰)、《醫部全錄》一種(清中葉編)、《本草綱目》兩種(明代李時珍著)、《古今醫部大全》一種(明代徐春甫著)、《婦人良方大全》一種(南宋陳自明著)。
當中只有《婦人良方大全》與《普濟方》有異。
《婦人良方大全》卷六〈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治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調,或即腳手心煩熱,或即頭面浮腫頑麻。川烏頭丸。
所以可以見到,全部「魚丸」都是「藥丸」, 因為於漢字規則中,但凡「丸」字都是藥丸 亦只有藥丸才會以「丸」命名,絕無例外。
所以…… 魚丸一稱既然連清朝北京都是指藥,食物都叫做魚蛋,那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所用之「魚丸」又出自何方呢?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日文漢字。
丸為日文漢字
日本人將所有圓形的東西都叫作「丸」。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有很多歧義,這是日本人借用漢字的意念來形容一些他們未有文字寫法的事物。
由於古代傳播困難,於轉述之間會有大量資訊流失,因而造成歧義。
像丸,於中國就是圓形藥丸,但可能由於日本醫學比較不發達,於資訊傳播時出現大量丟失 於是傳進日本後,就只剩餘「圓形」一義。
亦有意見認為,閩人也叫「丸」。但問題在於,如果只為閩地一地方音,又何以變成北京語白話文的用法呢? 這中間過程很難說得通 而且台灣也有不少圓球形食物以圓命名,像粉圓之類 這些食物起源難知,會不會是日本人的團子音轉而成?
而流程就如 丸=>團子=>圓=>丸
但不論如何,這些用法的起源都不可能早於魚蛋。所以魚丸源於日語用法,這是目前最可靠的結論無疑。
原文刊於作者讀史片facebook,獲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用正統文言文寫「去街市買魚蛋」可以點寫?」。
撰文 : 讀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