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注一擲》預視金融海嘯的啟示
發布時間: 2016/01/27 20:11
最後更新: 2016/01/28 12:57
改編自美國財經小說作家 Michael Lewis《The Big Short》的電影《沽注一擲》獲本屆奧斯卡 5 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導演、男配角、改編劇本和剪接等。
此片講述的是 2007 年至 08 年間,因美國次按危機導致金融機構倒閉,所引起的金融海嘯之前,對基金經理 Michael Burry 因發現了次按質素大幅下跌,斷定樓市有巨大泡沫,於是將手中基金,買進了信貸違約掉期(CDS)。
在市場一片興旺中,銀行視他瘋狂,殊不知 Michael Burry 預期沒錯,他甚至拒絕客戶贖回,在不同銀行開立的信貸違約掉期,總回報達 485%。
其實戲中 Michael Burry 如怪人一名,經常自言自語,赤腳在辦公室行走,頭髮蓬鬆,卻頭腦清醒,他的壯舉,不經意地被另一基金經理 Mark Baum 得悉,於是他深入次按重災區,看到房貸之容易,但斷供情況嚴重,許多房子十室九空。
Mark Baum 又發現金融機構將賣不出的按揭業務包裝為 CDO(債務抵押證券),評級機構對不同的垃圾債券仍維持最高 3A 評級,順藤摸瓜,摸出了當中的制度問題。
第三批洞悉問題的人是兩位年輕投資者,發現制度背後的不公義,主動向傳媒和家人披露問題。他們潛入倒閉了的雷曼兄弟的辦公室內,看到人去樓空,儼如末日景象。
此片是真人真事,內裏有大量的金融機構運作及金融術語,也涉及了評級機構的內幕等,一次過看到了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筆者並非金融業人士,只是一般觀眾,卻看得津津有味,只因該片非常細緻地形容 3 批人士的行動,又加插了不同人對鏡頭解釋戲中的金融詞彙。
3 批人士都是金融投資者,都特立獨行,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第一位 Michael Burry 單憑數據,已訂定賺錢策略,勝者為王,是森林法則的遵從者;第二位 Mark Baum 則落手落腳調研訪問,不止賺錢,在次按爆煲後,甚至拒絕賣出自己的掉期合約,並想跟聯儲局前主席格蘭斯班公開對質;兩位年輕人,則驚覺整個制度問題,不住地向外披露。
此片對一般人的啟示,正強調要獨立思考、理性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也要看事實和證據;但更重要是,在自利和公眾利益之間,在相同的數據和分析中,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人之分別,絕對體現於你所相信的價值,並付諸實行,為公眾福祉而發聲。於是,一場金融海嘯的勝者,也有高下之分。
撰文 : 馬斯
欄名 : 隨心睇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