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傳:《天空之蜂:核爆八小時》承受自己的沉默

休閒

發布時間: 2016/01/29 14:39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安樂影片facebook

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墜落在新陽上比較好。

──當三島幸一(本木雅弘)被拘捕的時候,他輕聲地說。這種無奈不是出於計劃被毀,直升機無法如期跌在新陽核電廠,而是在喚醒民眾有關核電的安全問題上,他終究徹底的失敗。

電影改編自東野圭吾寫於1995年的小說《天空之蜂》,而小說的最後一句,在十六年後得到了最不願成真的證實。

東野圭吾曾說《天空之蜂》是「投放了最多信念和心血的作品」,甚至「以為這部作品絕對不可能被拍成電影」──這不是客套的宣傳語,而是《天空之蜂》的確充滿野心,牽涉了不同的單位、部門、人物與地方,甚至極為專業的知識,當中的複雜性根本難以一齣電影的長度交代清楚。

於是,導演堤幸彥無法不作出多番的修改,儘量把案件簡化,只保留原著裡充滿警世意味的信息。

直升機原定的墜落地點是核電廠,這無疑是對核電安全,甚至政府的挑戰,也是作者對讀者們的提問──核電廠真的需要嗎?究竟幅射不會外漏嗎?每一個人都有一套標準答案,然而標準答案不等於事實。

當核電專家們聚集一起,研究如何處理這次危機時,他們每句說話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盤算──技術人員保證核電敷一切正常,廠長開始擔心危機日後為反核人士帶來藉口,而高層關心的卻是背後牽涉的政治問題。

然而,對於事情的結果,沒有人能夠依照他們的經驗,甚至是結果不會被人詬病的測試,而有著準確的預測。在查緝歹徒的同時,只得以官腔的方式向所有人保證,而這些問題後來在現實中得到了沉重代價的回答。

如果政府與核電廠公司是既得利益者,生活在當中的民眾最少應該提出合理的質疑,而不是伸出雙臂完全的擁護,然後自圓其說:為了夏天能從早到晚扭開冷氣,我們需要核電廠。

不難想像,有很多人對於興趣核電廠這類議題毫無關心,有的只關心核電廠是不是興建於他生活的地方。於是,三島發出的挑戰從來不是面向有諸多利益瓜葛的政府,而是生活在當中的大眾。最後,他以歹徒身份發出的訊息提到

沉默的大眾不能忘記核電廠,不能假裝視而不見,必須意識到核電廠就在我們身邊。

電影將這一段拍得讓人揪心,本來準備傳給各傳媒的信息,將會如之前般被放送至全日本,最後一刻卻傳送失敗──於是,大眾繼續他們的生活,咒罵這個歹徒,與核電廠日夕共處 。

更甚的是,本在原著中只為最新型號的直升機,在電影版卻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借著三島對直升機開發人員湯原一彰(江口洋介)的斥責,批評了這架超大型直升機是政府企圖用在軍事行動的設備,某程度上是對現今政府政策的回應。

藉著電影對核電的預警與沉默的大眾的信息,再一次呼籲大眾不能忘記監察著政府的一舉一動,不要覺得事不關己──

或者決策與大眾無關,但承受結果的卻是這一班大眾。所以,監督與質疑,不是搞亂社會,而是保障自己與自己居住的地方。

書寫《天空之蜂》的時候,距離切爾諾貝爾核災還不夠十年,於是書中人物往往提到那一次的核災難,是作者希望讀者以此為鑑;然而,今日再談核災難,早就從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改為日本的福島。

導演巧妙地把這本寫於二十一年前的作品與三一一後的日本掛鉤,為電影添上一份無法擦去的沉重──因為最後我們知道,不是東野圭吾擁有預言的能力,而是問題早就存在,只是有些問題從來不被決策者與民眾的接納。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偽文誌》及facebook專頁,獲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