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東南亞出沒注意!【懶人包】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1/29 17:33

最後更新: 2016/01/29 18:29

分享:

分享:

寨卡病毒觸發全球恐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呼籲市民若到已知有寨卡病毒地方外遊時需提防蚊叮;而計劃生育或孕婦,無必要應延遲或取消計劃。

TOPick 綜合了寨卡病毒 6條Q&A:

1‧ 防範寨卡不要去邊?

除了最近爆發較多個案的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過去泰國、柬埔寨和印尼都有爆發個案。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特別提醒,孕婦或計畫生育人士,如非必要,應避免前往東南亞等高危地區,除了因為部分地區曾有爆發個案,亦因為這些地方蚊患較嚴重。

其實台灣已就寨卡病發出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屬「警示」級,而東南亞則屬「注意」級。

2. 甚麼是寨卡?

寨卡屬蚊傳染病,1947年首次於烏干達寨卡森林的猴子身上發現,翌年發現該處蚊子帶有此病毒,1954年首次出現人類感染個案,07年於南太平洋雅浦州爆發,及後相繼於泰國、柬埔寨接獲個案,去年開始於巴西、墨西哥等南美地區出現爆發。

3. 疫情有多嚴重?

美國:首都華盛頓及11個州過去1年錄得31宗寨卡確診個案,相信患者全於加勒比及拉丁美洲受感染。

葡萄牙:5宗從巴西傳入的感染個案。

芬蘭:1人遊馬爾代夫後染病。

阿根廷:1人到訪哥倫比亞的女子,回國後亦證實染病。

台灣:本月錄得1宗外地傳入個案,患者為一名24歲泰國男子。

歐洲疾控中心相信,巴西各州去年,至少有44萬至130萬宗確診個案,當中包括2名成人及1名初生兒死亡。

4. 如何受感染?

透過帶有寨卡病毒的伊蚊(主要為埃及伊蚊,本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亦屬病媒)叮咬感染。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學會代表曾德賢早前曾指,現未有證據顯示病毒會人傳人。

5. 感染後會有何症狀?

1/4人感染後有症狀,潛伏期由2至7日不等,包括輕微發燒、結膜炎、頭痛、關節痛及皮膚出疹,孕婦感染或傳予胎兒,增加患小頭症風險,尤以懷孕首6個月最為危險。

6. 如何預防?

做足所有防蚊措施,包括穿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避蚊胺 (DEET) 成分的昆蟲驅避劑等。

撰文 : TOPick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