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臨床心理學會籲3招關顧學童問題
發布時間: 2016/03/09 23:37
最後更新: 2016/03/10 09:54
就近日接連發生的學生自殺個案,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及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簡稱「兩會」)表示極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作出以下3點建議,呼籲各界多關注學生情緒問題:
1.主動關心學生情緒
學生面對學業和就業上競爭而做成的壓力實在不容置疑,家長及老師宜正視學生壓力問題,多關心及了解其情緒狀況和在校適應,並就近日學生自殺事件正面討論,有助及早識別學生情緒困擾,並預防學生模仿相類似的自殺行為。
2.及早識別情緒病及提供專業介入
普遍誤解以為只有成人才會患情緒病,其實學生也可能患情緒病,常見的有抑鬱症及焦慮症,部分情緒病患者更有自殺念頭。
常見的抑鬱徵狀有睡眠失調(如發惡夢、夢驚、失眠等)、胃口下降、經常疲倦、沉默寡言、易哭、情緒低落或變得暴躁、難以集中精神、逃避社交、抗拒以往感興趣的活動等,嚴重的可能會表示討厭自己或負面思想,甚至提及死亡或自殺。
常見的焦慮徵狀有緊張、失眠、胃口下降、夜遺尿、身體無故不適、變得依賴(如突然要與父母同睡)、經常擔心、逃避考試及上學等。
以上徵狀可能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如學業退步、抗拒上學、提不起勁、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鬱鬱不歡、語帶消極想法或經常投訴、對別人的關心避而不談等,家長及老師如察覺學生持續有以上徵狀,可加以輔導及分享壓力處理等技巧,協助疏導的情緒; 如情況持續,應及早轉介予心理服務。
若學生於言談間語透露死亡或輕生的念頭,或有不尋常的行為,如自我傷害、表達遺言或安排身後事,身邊人士應即時表達關心,並轉介至醫院急症室求助。
3.推廣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
要有效地預防學生自殺,提昇家長、學校老師及公眾對學生情緒病及自殺的認知、提高其自殺危機處理的能力等,也是預防學生自殺的重要策略。而良好的親子和師生關係,穩固的社交人際網絡,亦有助提升個人的抗逆力及預防情緒病。
兩會認為,現今香港教育及社會價值觀念可能過分著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及學生的個人成就,而忽略了教導學生如何解決及面對逆境、人際關係處理、壓力管理等實在的生活問題。因此,不論在家庭及學校都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推行正向心理及生命教育等培訓,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學會珍惜生命,有助防止學生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