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生會令肛門痕癢?
發布時間: 2016/04/13 14:5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8
《晴報》報道,港人愛吃日本魚生,但有網民指近日因感肛門痕癢,疑感染寄生蟲,自行服食杜蟲藥,洗澡時發現排出幼蟲,大呼以後不敢吃魚生。有醫生指感染寄生蟲途徑多,進食魚生只是其中之一,但市民不應自行購買服用杜蟲藥,或會引起抽筋、暈眩、皮膚敏感等徵狀。
有網民指,早前因肛門痕癢,疑感染寄生蟲,遂服食杜蟲藥,豈料洗澡時發現企缸上有一條正在爬行的幼蟲。她指,每個月吃兩、三次魚生,惟分量不多,坦言「以後不會再食,好想嘔」。不少愛好魚生網民,對此亦大呼恐怖。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指出,本港常見寄生蟲包括蟯蟲、迴蟲等,其中迴蟲可長達10厘米,蟯蟲則約1至2厘米長。姚續稱,魚生僅是感染寄生蟲來源之一,如果食物沾染藏於糞便的蟲卵,便可受感染。
另外,台北一名女子服食醫生處方的瀉藥後,回家後拉出一堆寄生蟲,最長的有46cm;醫生確定女子拉出的是「廣結裂頭絛蟲」,認為女子可能是因為吃了寄生在魚生中的蟲卵,寄生蟲再在她腸道內生長。
同為本港常見的鈎蟲長有倒鈎,可依附於小腸吸收營養,令人貧血,其蟲卵會孵化成幼蟲,約1至2厘米長,存活於河流或溪田等,若市民赤腳玩水,幼蟲可直接經皮膚入侵人體。
三文魚較高危
他補充,深水魚一般不含寄生蟲,但淡水魚如鯇魚等可含肝吸蟲,寄生於人類的肝和膽管等吸取膽汁,導致膽管阻塞、發炎,甚至膽石。至於到淡水區產卵的三文魚含海獸胃綫蟲,可寄生於胃部,引致胃抽筋、胃痛、腹瀉等,需以內窺鏡檢查並取走成蟲。
姚亦提醒,部分杜蟲藥會引起抽筋、暈眩、皮膚敏感等徵狀,肝、腎病及腦癎症患者徵狀更明顯,故不宜胡亂服用成藥。
家庭醫生陸偉亮稱,感染寄生蟲途徑多,如進食未煮熟肉類、海鮮。此外,部分有機菜或以糞便灌溉,如未徹底洗淨,亦可能受感染。他稱,肝吸蟲可致黃疸病,更令肝部出現膿腫和破壞肝組織,建議感不適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