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又扭計?育兒不是權力遊戲
發布時間: 2016/07/18 16:5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5
小孩在哭,表達不高興時,旁邊的大人指責:
又扭計!
這一幕極為常見。 任何小孩表現出來的不舒服狀態,我們已習慣統稱為「扭計」。成人賦予「扭計」的意思,就是毫無原因的哭閙、頑皮、 本性壞、麻煩.....
我們甚至會植入一信念,就是
扭計無人會鍾意!再扭計就無人要你!
記得我孩子年幼時,我們一起去游泳,他興奮到不得了,玩到天黑也不肯走。我說水涼了要走了,他便哭起來不願離開。一般人看到那情景,多數會判斷他為「扭計」。就在那時,他邊哭着邊一字一句清楚地表示:
我怕走了之後,我不懂講這裡是甚麼地方,下次就回不來這裡游水!
當時聽他這樣說,我很驚訝!我沒想到一個年紀那麼小的小孩,不願離開的理由,是那麼清晰仔細。假如我斷定他不聽話而指責他,我便永遠聽不到他這內心的憂慮。 這件事讓我深深反省:
成人根本無法只透過孩子表面的行為,去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小孩,他們的思考模式尚未成熟,他們有他們的邏輯,而導致他們情緒不安的因素,是需要我們耐心地觀察和傾聽,才能真正了解的。
假如大人不馬上妄下判斷小孩「扭計」,而是耐心地去了解,或給他們機會去表達,才能明白小孩每次的哭閙都有他的原因,失望、驚慌、生氣、感到挫敗、不舒服,等等...... 而每一個原因對他們來說都是矛盾的掙扎。我們太習慣輕視孩子的掙扎了。
我們沒有能力同理時,便統稱他們的痛苦為「扭計」, 甚至判斷他們操控或引人注意。然而,所謂的操控和引人注意,只是表面行為,背後也是源於以上不安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本身就不該被批判。 將心比己,假如在我失落哭泣時,我的伴侣指責道:
你咁情緒化架!真係無用呀你!再喊我就同你分手!
我肯定不會因而學懂面對自己的不安情緒,也絕對不會增進我倆的感情。 有些父母會擔心若小孩哭閙時我們仍不教訓他們,他們就會被寵壞,不知who's the boss。 著名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在他的著作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裡表示,育兒並不是一場權力遊戲。
小孩在某個階段,是透過不服從和反抗,來感受自己的力量,以建立自信的。因此我們並不是要「馴服」小孩使他們不敢哭閙,而是給他們空間去把情緒釋放出來,然後同理他們。唯有當這階段的力量被允許和尊重時,他們才能長大成果斷的人,清晰自己的人生要什麼,也才能懂得在人與人之間互動中建立健康的的界線。
當小孩和父母的意願有衝突時,父母當然可以表達自己界線。重點是,成人能否在不指責、不羞辱、不懲罰、不讓孩子感到內疚的情況下設立界線,堅定真實地表達自己,並同理小孩? 要子女學會明辨是非,必先在同理他們的情緒之後,待他們感到被接納和冷靜後才去講道理。
當焦點放在同理和聆聽,孩子和父母之間根本不存在「誰當權」的權力遊戲。 帶著「要給小孩知道誰當權」心態的大人,往往小時候也常被權威恐嚇和指責,他們容易被有主見和勇於表達情緒的孩童觸動神經,潛意識抗拒小孩展現出來的自由和自信,因為那些特質,正正是他們小時候嚮往擁有但被壓抑了的。若我們兒時常被控制,被教訓「大人才是當權」,長大後,多數會帶著「輪到我當權」的心態去教訓子女,而無法帶著滿滿的愛和耐性去同理小孩。
Robin Grille一再強調,孩子長大後對待自己的方式,會跟她父母對待她的方式一樣。即是,到底她長大後多是自我鼓勵,接納自己,或是批判自己,常感到羞恥?這取決於她成長過程中父母怎樣對待她。小孩在情緒爆發時,最能幫助他們去自我調節的,就是他們儲存記憶裡被安撫和肯定的經驗。
否則,他們長大後必需有意識地面對自己成長時的烙印,才能避免受父母的對待方式影響。 大家都喜歡聽話不哭閙的小孩,但這些孩子不見得必然會長大成快樂自主的人,而哭閙的小孩,只是內心有許多複雜的情緒想表達,並渴求被接納。
假如社會上少一些「扭計」的標籤, 多一些理解和接納小孩的哭閙,社會將來自然會多些富有同理心的人。這也是Robin Grille所說邁向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原交刊於「Michell Huang」Facebook,TOPick獲授權轉載,原題為「又扭計」。
撰文 : Michell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