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解剖教授決定成為大體老師:用我的身體再教最後一次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3/20 17:1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7

分享:

分享:

從生到死,或許無法預料。但對於香港大學解剖學副教授陳立基醫生來說,他即便死亡,也要捐獻出他唯一所有的身體,成就更多好醫生。他是香港大學的準「大體老師」,只願很多學生明白到,讀書再不單只是為了考試和自身的教育,而是為了救活病人

我現在站着教我的學生,將來,有一天當我躺在解剖台上,我不能再說話了,不能再講解為什麼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也不能再跟他們一起感受人體結構的漂亮極致,但我躺着,也還可以用我的身體去再教一次,就那麼最後一次,然後,我回歸自然,那時的醫學生,是否也會輕輕捉着我已冰冷的手,想一下這位老師對他們的期望?

【延伸閱讀】生命不是灰飛煙滅 BB「無言老師」為短暫生命添上意義

【延伸閱讀】女兒考進港大醫學院那年 母親離世成大體老師

 

以下是他的文章:

都那麼多年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記得清楚。 那一年,我十八歲。

剛進醫學院沒多少天,第一次走在解剖學系的走廊上,兩旁是教授的辦公室,門上的玻璃透進淡淡的陽光,我緩緩前行,眼睛瞪着走廊盡頭的一雙對開木門,我推開木門,眼前一片亮白──解剖實驗室,光潔得連空氣都是冷冷的。

實驗室裏齊齊整整的放了差不多二十具遺體,白色膠布下依稀可以見到遺體的輪廓。那天是我第一次見到遺體,接觸到死亡,我心裏十分緊張,而且我知道,我們將要從他們身上學習人體的結構,所以我心裏亦有對知識的期待,其他的事情亦沒有多想了。

從那天開始,我進入了人體的宇宙,不斷的學習它奇妙的結構,那麼多的複雜的內臟、血管、神經線,擠在狹小的空間裏,但又結合得恰到好處。

若你把人體裏任何一個結構放在顯微鏡下,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組織怎樣地結合在一起,若你再用一個更強大的顯微鏡,又可以見到一個個細胞怎樣地結合成組織,若再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又可以觀察到細胞有很多不同的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不同的分子結合而成,每一個分子有它的特定的功能,使不同的細胞部分得以結合成為細胞,讓細胞結合成組織,讓組織結合成結構,讓結構結合成生理系統,讓系統結合成人體,但最奇妙的地方是這一切都是從一個細胞生成的!

我沉醉在這種對知識的追求,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觸碰那遺體的手的時候,我心裏有了異樣的感覺。

我輕輕的捉着他的手,感覺到他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是現在靜靜的躺在解剖實驗室裏,讓我們學習,我心裏很感激。我當時在想,他生前是怎樣用雙手來幹活的呢?他有沒有兒女,又怎樣用雙手來觸摸他們的臉孔呢?他生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從那天起我對那具遺體,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我好像懂得他心裏的意思,

用我的身體,好好學習,將來做個好人,好醫生

相片由《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編輯提供。

在醫學院畢業之前,我已知道解剖學是我的方向,後來唸解剖學博士,做骨科專科醫生,亦都是為了讓我能從不同的專業角度來教解剖學,現在輾轉回到香港大學,成了一個解剖學老師,從臨床的角度來教解剖,讓學生知道,雖然解剖是醫學的基本知識,但這不代表解剖不重要,反過來可說它是各個醫學領域的基礎,不論學生將來要成為哪一科的醫生,解剖學同樣重要。

有一些醫生甚至在畢業後還要再多學一些解剖學,才能夠安全地在病人身上做一些醫療操作。把解剖學放在醫學背景裏,是最能引起醫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亦能使學生學以致用。但我最希望的,是學生也能感受到那種觀察人體宇宙的感動,和讓他們學習對躺在解剖台上的「大體老師」的尊重。

很多時候,我的朋友會問,是什麼驅使我不做專科骨科醫生,跑回醫學院做解剖學老師。我每次總是毫不猶豫地答,那是因為教學的滿足。在解剖人體的時候,學生雖然已經聽了課,唸了書,但很多時候還是不能在真實的人體上找出各個解剖結構,那是因為書本和電腦上的圖畫和真實的解剖結構有一段距離,我作為一個老師,就是要幫助學生重新去「發現」這些人體結構,而每當學生有所發現時,臉上的喜悅和感動是不能形容的,亦是作為老師最大的滿足。但學生從解剖課上學到的,遠遠不只是人體的結構。因為學生在解剖人體時面對死亡,使他們對生命作出了嚴肅的反思。

【延伸閱讀】父母走到生命盡頭 女兒拼死拯救還是忍痛放手?

在進入醫學院之前,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讀書是為了考試,為了自己的良好教育。但面對解剖課堂上的大體老師的時候,學生會明白到,眼前這位大體老師,捐獻出他唯一的所有,他的身體,來讓他們學習解剖學,為的是要讓他們成為好醫生。很多學生從中明白到,讀書再不單只是為了考試和自身的教育,而是為了救活病人。讀書學習有了極其重要的意義,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完整的醫學教育的起始。

我現在站着教我的學生,將來,有一天當我躺在解剖台上,我不能再說話了,不能再講解為什麼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也不能再跟他們一起感受人體結構的漂亮極致,但我躺着,也還可以用我的身體去再教一次,就那麼最後一次,然後,我回歸自然,那時的醫學生,是否也會輕輕捉着我已冰冷的手,想一下這位老師對他們的期望?

編按:陳立基醫生擁有解剖學博士學位,亦為骨科專科醫生。目前全職投身醫學教育,主要研究領域於解剖學及醫科教學法,他教學卓越並榮獲許多獎項的肯定。最新著作《解剖教學──實用指南》(Teaching Anatomy - A Practical Guide)希望幫助解剖學教師於實際教學中更得心應手。陳醫生本人亦是香港大學的準「大體老師」。

文章獲《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授權轉載。

《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是一本獨一無二、撼動人心的文集,反映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人道教育的使命,書中收錄諸多醫學生的深刻反思,以及大體老師家屬的心路歷程。除了醫學生撰文外,還有多位大學教授、跟生死教育有關的專業人士及遺體捐贈者家屬的參與分享。本書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解剖學科與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攜手合作編彙,並希望藉此機會向過去四十年來所有大體捐贈者及其家屬,致上最深刻與最崇高的謝意。

書名:《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

編輯:陳立基 陳芸 鍾慧沁

出版社:麥穗出版有限公司

撰文 : 陳立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