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追求完好無「缺」的孩子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3/30 11:2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6

分享:

分享:

可能你看到題目後,會有反感或感到我在嘩眾取寵 ,但請耐心細聽我的分享。

約三個多月前,因為想發展孩子的大腦前額葉,我為兩個孩子買了每人一部沒有後輔助輪的「平衡單車」,看着兩個孩子騎車頭兩天的經歷,為我帶來深刻的育孩反思。

家姐及哥哥在練習如何騎車的頭幾天,他們經歷最多的是......「炒車」,因為孩子們未懂得控制扭軚角度的大小,經常過度扭動,因而時常應聲倒下。學習騎單車的過程,孩子們身體力行地示範一個人生道理:

學曉行路前必先學會跌倒,學曉踩單車前先要學會跌,並且要跌得識自我保護;跌得多,就必會有愈多的再站起來的能力。

不怕跌倒的人,不單是因為曉得踩車,更是因為跌得多不怕跌。

孩子第一日練車,我帶他們去練車「放養」孩子們。因為我知道第一次的練車經驗對孩子非常重要。我知道他們必定會跌倒,但因我的反應可能會影響他們騎車的態度,所以我拒絕扶著他們學騎單位,或是近距離跟著他們。

第一次練習騎車,一如自然定律,孩子整晚不應叫學習騎車技術,而是練習跌倒,即掌握合宜姿勢,使自己不致嚴重受傷。果然,孩子們第一次跌倒時,立即望向爸爸這邊看我的反應,眼神像在向我求救。我只是在遠遠的位置依然站著,用微笑及溫柔的聲線告訴孩子:

做得好,自己站起來,再來過。叻仔gogogo。

沒什麼大不了,孩子於是自然站起來扶起單車再練習。那天晚上,孩子在重重覆覆的跌倒中漸漸不再回看爸爸。那刻開始,他們慢慢「享受跌倒」,專注如何駕馭單車這「傢伙」。奇妙的發現是,孩子不單沒有感到多次跌倒是羞愧的事,而是他們知道每次跌倒,就領悟多一點正確的駕馭竅門,即愈是跌倒就愈靠近成功,這過程就是最好玩的地方之一。

他們能自由自在騎單車、與它搏鬥。當然這樣的「放養」跌傷是可預料的。

真正學會滑行前,有好幾次孩子跌得較嚴重,多次跌損了手掌、膝蓋及手踭,三處均有輕微擦傷、流血。那刻,我發現作為爸爸的自己好享受走過去幫孩子判斷傷勢情況。有好幾次只是有一點點的表面擦損,我安慰及告訴他們:

讓爸爸看下......無事呀,好小事而已,繼續玩,叻仔/叻女,做得好好gogogo。

他們就會好滿足自信的扶起單車「再戰江湖」。較嚴重的1、2次,流較多血。我帶他們回家清洗傷口時,我發現我以孩子有這樣「型」的受傷印記為榮。因為作為爸爸的我,看到孩子無畏無懼地學習跌傷,再用充滿溫柔、耐心的愛幫孩子清洗傷口,這是我無上的光榮。同時間,亦代表孩子有「上好」的父母教育。

因為孩子可以在父愛的「放養」下爭扎、跌倒、被擊倒、甚至受傷,實在是很寶貴的機會。重要的是他們學習靠著自己站起來,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在不斷的艱難跌倒中站起來。或許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父母放手的愛下,勇於嘗試,在父母愛的包紮與支持中站起來。

那刻我發現,我不在追求完好無「缺」的孩子, 我是在培育孩子「缺」欠:

「缺」代表有豐富經驗,造就他們有深刻的個人見地

「缺」代表孩子有勇氣、漸漸有骨氣

「缺」代表他們不怕失敗能笑看人生暴風,發現認真的跌倒不是真正的跌倒。

或許我的讀者、為人父母的朋友們,我們不要再追求從不跌倒、盡量迴避失敗的完美無缺孩子,那不是生命的榮譽,真正的生命榮譽是:

生命最棒的榮耀不在於永遠都不曾失敗,而是在於每次我們失敗後再站起來。

曼德拉

文章獲註冊社工黃鎮昌Marco Wong授權轉載。 

撰文 : 黃鎮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