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後想升學?專家籲家長聆聽子女意願忌「一言堂」
發布時間: 2017/06/28 19:07
最後更新: 2017/06/28 19:13
放榜在即,學生不欲海外升學,家長如何是好?專家直言,家長要多聆聽子女意願並代入感受了解,如發現子女逃避升學問題,或已反映其不願意有關安排,家長就應予機會子女表達感受,而非積極找更多升學資料,否則或致惡性循環。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表示,7、8月屬學生升學求助高峰期,「放榜成績不理想,就臨急抱佛腳報名(升學),但因為無事先準備,對於被安排(升學)相對困擾、擔心,爭論及衝突就會多。」
他解釋,好多時家長與子女期望不同,以為子女到海外升學有更多出路,「做好心」想子女有更好前途及學習,惟子女卻未必有一樣想法。
家長只考慮到子女的短期需要,即刻要子女去讀學士就是好?當(海外升學)是一個避風塘、次等選擇,但學生到當地是要讀書,可能會不想或不中意就會讀到不好,浪費了4年。
吳寶城透露,輔導的過程亦不乏有家長主導整個問題,學生並無機會參與,惟升學決定是學生的將來,認為家長需要聆聽學生的感受或計劃,及肯定學生情緒上的需要。
家長以為學生不會不開心,說這裡有朋友覺得是藉口,於家長角度可能覺得好荒唐,但對學生而言真的好重要,要嘗試代入學生的感受。
他又稱,家長與子女計劃升學時,應看長遠目標,「(強迫)到海外會否破壞(親子)關係」,同時亦需了解升學非得大學一條路,接受升學道路的轉變,學生亦有責任說出自己感受:「好多時家長見子女吊兒郎當,就會主動做多一點,取多些(升學)資料,其實家長都不想。」
吳提醒,部分學生或會較被動,家長如發現提及升學問題時,子女會逃避或岔開話題,甚至出現暴躁等情緒問題,就已反映子女不願意有關安排,家長需要予機會子女表達感受,親子間需坦誠溝通。
有時家長以為子女逃避不說,就會再做多一點,但越積極就會令子女越避,造成惡性循環。
同時亦需留意準備升學期間,子女有否出現頭痛及胃痛等,壓力變化的警號。
吳寶城坦言,應提早一年為升學做準備,現時或放榜後才作決定已屬遲,家長可趁中五暑假與子女出席升學展,了解更多升學資訊,期間亦可觀察子女意願,同時亦可找親友等過來人分享升學感受。
但他提醒,家長應了解子女一個正面吸引去升學的原因,如喜歡當地文化、語言等,而不應視升學為次等或負面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