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出漫畫教醫道:港人最普遍是「鬱底」【有片】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7/07/19 13:4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2

分享:

分享:

造型可愛的臉書專頁Lui醫師的畫集,是紅棗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呂雅婷以輕鬆畫面,談論、解釋中醫。從蜜糖不是人人適合;寒底、熱底說法不準確等中醫知識,再畫到「身心靈醫病」概念,深入淺出教人做到身心靈健康。去片睇

氣一元論篇。(被訪者提供)

高深而基本的氣

呂雅婷中學時唸美術,美術根底好,修讀中醫後,就想把中醫知識以輕鬆的漫畫表達。其中一幅漫畫,講解「氣」的重要。氣是中醫的核心、基本理論可惜太抽象,少人理解。氣是肉眼看不到的。

比方說,為何針灸有效?不是因為體內有血管、神經,而是因為我們全身也有氣。經絡猶如氣的大馬路,穴位在大馬路之上,針灸時,施針刺激穴位,把馬路變得順通,而這條馬路又貫通人體各處。

呂醫師致力繪畫中醫漫畫,希望人關注身心靈健康。(陳智良攝)

寒底熱底不準確

呂雅婷表示,很多人對中醫(概念)有誤解,如以下例子。

沒有一種體質可以只用寒、熱底來分。不同內臟可以同時有寒有熱。漫畫中提到9種「底」,不過這也不是公認的理論,但總比只分兩種準確。

她直言,港人最普遍是「鬱底」——因壓力、鬱悶而造成氣血不暢順,中醫稱作氣滯;而因氣滯所致的疾病就是腫塊、腫瘤(包括良性及惡性),其中可怕的癌症便與這種體質狀態有關。

運動篇。(被訪者提供)

身心靈醫病的必要

透過專頁,呂雅婷還希望推廣「身心靈醫病」,提醒人應留心自己的所思所想。

身心靈治病將會是未來趨勢。靈魂病了,會透出到心,心病了會透出至身體,如果只醫治身體,很多病其實也醫不好的。吃藥、針灸都只是醫治身體層面。

每個內臟代表一種情緒,例如肝主怒,易怒的人容易有肝火、爆血管,那是情緒影響了內臟、身體;所以性格也會影響健康。

如果有朝一日,最理想的情況是,病人自己能察覺自己的問題,再能自己「攪掂」(透過管理好情緒、心靈、心態而紓緩甚至「治好」身體不適)那有多好。

天人合一篇。(被訪者提供)

她解釋,最需要身心靈一拼治療的疾病,就是癌症。

癌症是大的關口,有人的確可以面臨大關口時變得清醒,作為醫師,能及時給予輔助,絕對有助病人渡過難關。

【延伸閱讀】涼茶不可亂飲 小朋友飲夏枯草愈飲愈傷身

【延伸閱讀】洗頭有學問 中醫師:不要用指甲抓頭皮

【延伸閱讀】臭狐VS汗臭 中醫教你3招KO體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