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防感染裝置就可防感染?衞生署醫生拆解迷思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6/26 00:07

分享:

分享:

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主任黃天祐(右)認為,要有效預防受感染,就應還原基本步。(林宇翔攝)

細菌、病毒肆虐,是否戴上「勳章」或「抗菌包」,就可將細菌、病毒拒千里之外?衞生防護中心就解構,所謂的抗感染裝置,聲稱含二氧化氯就如家用漂白水,惟相信濃度不高,未有實證有效減少受感染,市民如倚賴作防控措施或得不償失。

日本多款防感染產品興起,大部分聲稱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氯(CIO2),佩戴後裝置釋出的二氧化氯的氣體,阻截1米範圍內的細菌及病毒,預防用者受感染。大部分產品售價由數十元至近百元不等,極受一眾父母歡迎。

到底二氧化氯是甚麼?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主任黃天祐接受訪問時解釋,二氧化氯與家用漂白水物質相若,如有足夠濃度或時間,的確可消滅部分細菌或病毒:

太高濃度亦會刺激到呼吸道,令呼吸道不適,相信裝置所含的濃度都不高,否則都會聞到一陣味。

至於有關防感染裝置有多有效,黃天祐則稱,暫未有研究證實,有關裝置可有效減少流感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裝置產品亦無明確標示,可預防用者感染病毒細菌。

他表示,衞生署暫未接獲相關產品的投訴,但如市民誤以為產品聲稱殺菌就可預防感染,未有做到適當的保護,或得不償失,浪費金錢之餘亦受到感染:

不是說一個裝置聲稱殺到菌就得,好多嘢都可以殺到菌,拎酒精抹下都可以殺到菌,但係咪於人戴上後就減到感染?這才是重要的指標。

如何預防受感染,就應先了解細菌、病毒如何傳播。黃天祐解釋,病毒及細菌是透過飛沫,經鼻、眼及口等黏膜呼吸道感染;視乎病毒量多寡或空氣有多流通,一般飛沫傳播距離約為3呎。

視乎天氣及濕度,細菌、病毒可於空氣中,生存多達數小時甚或數天,如患者飛沫殘留枱面等表面的,其他人接觸後亦有機會受感染。

黃天祐直言,要防感染就應還原基本步,使用外科手術口罩、保持個人、環境衞生,並經常以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已可有效消滅大部分病毒及細菌。

港大一項研究指出,流感患者家屬如於患者出現症狀後36小時內,使用口罩及保持手部衞生,可有效減少患流感機會達67%。

他補充,外科手術用的口罩有3層,用以過濾飛沫,令病毒無法通過屏障,戴上口罩記得要遮蓋鼻口,外露口鼻都是不正確的。

至於坊間的布口罩,中心感染控制處高級護士長(感染控制)吳毅明認為,自製口罩未必可符合外科口罩的條件,而所使用的布料亦無有效測試可阻隔多少細菌。

一旦遇上流感高峰期,疫苗亦是重要一環,與手部及環境衞生成「傳染病三角」,忽略其中之一亦會令傳染鏈打破。

據世衞配方,酒精搓手液可含乙醇(Ethanol)或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兩者含量只需達70%或以上便可。(經濟日報記者攝)

吳毅明解釋,如忽略手部衞生就不能消滅病原體,環境衞生未做足亦阻截不到傳播途徑,至於接種疫苗則是提升免疫力,三者做一不可。

用酒精搓手液潔手會刺激皮膚?黃天祐稱,現時仍不乏存在有關迷思,惟事實上現時坊間酒精搓手液已加入潤手配方,當中包括甘油(Glycerol)成份,不會刺激雙手。

吳毅明教路,據世衞配方,酒精搓手液可含乙醇(Ethanol)或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兩者含量只需達70%或以上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