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子女】甚少於父母聊天的背後 年輕人內心告白:只識叫我讀好書
發布時間: 2021/01/08 16:01
最後更新: 2021/01/08 16:03
▲ 傾偈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最好甚麼也可以談。
前幾天,我問少年們:「你哋覺得父母有冇理你?」大部份都擰頭。
我再問下去:「咁父母做乜嘢先至代表係理你?」他們的答案很簡單:「同我傾吓偈囉!」
「佢哋唔同你傾偈嘅咩?」我很疑惑。「嗰啲唔係傾偈囉,講嚟講去都係佢講,叫我讀好啲書,做好啲功課,第時賺多啲錢!」
我明白了。其實很多父母並非沒有理會孩子,只不過緊張子女的實際需要,多於情感的需要。晚飯後,到樓下球場散步,陪兒子踩滑板。我跟着孩子四處跑,每當我停下來,總有不同的少年也停下正在做的運動,上前和我說些話。
「Esther,我就嚟生日啦!」
「你知唔知我好快要上咗庭?」
「我種緊棵花就嚟結果啦!」
「過幾日,我就可以開始新課程!」
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像在匯報生活給我知道,有些事情是很瑣碎的、有些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而我知道,只要聆聽及回應,他們的情感便會滿足了,因為這些少年的父母很少和他們傾偈對話。
他們想要的,是要我「理佢」,希望我會把他們放在心裏。
我認識一些曾經自殘𠝹手的朋友,那些傷痕除了代表內心的痛苦,也是刻意想告訴大家「請理吓我」!
傾偈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是給彼此可以理會大家的時間,有時可以很輕鬆的,有時又可以很凝重,視乎說些什麼,最好什麼都可以談。不過,無論對配偶或子女,我們總忘記傾偈的重要性,只埋頭於功能的生活運作,慢慢便失去了打開心靈的分享能力,很多事情都談不了。
城市人情緒病日趨普遍,也是因為集中應付生活壓力卻缺乏情感出口而來的。
曾經有些婚姻輔導員說:如果每天能夠花少許時間聆聽伴侶的感受,就等於存錢入儲蓄戶口,你存多少,利潤便有多少,如果一點都不存,甚至透支,最後可能戶口都沒有了。
這個比喻不單用在婚姻裏面,對兒女都用得着。
現在的世界已經很荒謬,很多聲音不被理會,疫情又令人充滿壓迫感。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要跟隨崩壞,反而要更多回應家人朋友的傾訴,自己也要找信任的人談一下,把壓力釋放出來,要好好「理吓」大家的情感,不要失去聲音的能力,也不可失去人性願意聆聽的良善,我們的心靈戶口還是可以很富裕的。
文章獲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授權轉載。
撰文 : Esther Chu 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