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腐世代|牛津年度代表詞「腦腐」世代來臨 6個警號判斷你是否「腦腐」
發布時間: 2025/01/23 12:43
最後更新: 2025/01/28 16:06
▲ 顧紀筠談牛津年度代表詞「腦腐」。
【牛津大學/腦腐】講開被網上文章荼毒的同時,「Brain Rot」(腦腐)時代也宣告來臨了。「腦殘」聽得多,一般用以譏諷別人壞腦。而「Brain Rot」這個新世代潮語,則剛獲選出,成為二○二四年度《牛津英語大詞典》的代表詞。
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定義,「腦腐」是指因為過度腦碎或缺乏挑戰性的內容,導致精神或智力退化,也可以指引起這類退化的事物,在短影音和社群當道的科技時代。這種「腦腐」現象反映了社會對思想深度的輕視,以及對簡單化和膚淺的偏愛。
最新影片:
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有「腦腐」?來看看以下幾點予以判斷:
一、如果你開始看不了太長的文字,想知道甚麼事的第一直覺是找YouTube懶人包、看TikTok,那你可能是「腦腐」的高風險族群。
二、比起嚴肅的社論、知識性內容,你是否更想睇搞笑影片?對時事、學問、常識失去興趣,長久下來可能會使大腦失去批判性思考和學習能力。
三、對工具如:Google、AI的過度依賴,削弱個人的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傾向於接受簡單化的答案,而不願意探討更複雜的視角。
四、現代人每天接收大量信息,但大部分的資訊都沒有經過篩選,開始無法區分甚麼是正確與重要的信息,容易被網絡風向帶着走。
五、因為減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導致孤獨感增加、同理心下降(成為網絡酸民),逐漸成為「無知」的人。
六、無聊滑短影音或追劇,總是感到空虛,難以取代持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愈來愈不快樂。
如果生活已步入上述方向,務請注意。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原題為「腦腐」
撰文 : 顧紀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