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重拾自信踏出廁所生活圈 機械臂微創手術時間更短加快康復
發布時間: 2025/02/13 08:00
不少尿失禁患者對此症認知不足,誤以為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漏尿正常不過,加上感到尷尬難以啟齒,導致延誤治療及加重病情,結果令身心壓力大增。泌尿外科專科陳焌圻醫生指出,保守估計本港約有六成女士患有尿失禁,情況相當普遍。她強調,尿失禁其實是有法可醫,治療後,患者的身心狀況都能大大改善,有助患者放鬆心情及重新建立自信,因此女士們切勿諱疾忌醫,默默忍受痛苦。
尿失禁是因身體機能退化失調所導致的病症。也可以因情緒影響惡化。最常見為「壓力性失禁」及「應急性失禁」。壓力性失禁是當腹部內的壓力增加,如咳嗽、打噴嚏時,由於盆腔肌肉鬆弛,尿液會不由自主地滲出,年齡增長、肥胖、曾經懷孕的婦女容易患上;應急性失禁是由於膀胱過度敏感,或膀胱肌肉不正常收縮而產生突如其來的尿意,甚至出現急切性失禁現象。陳醫生補充,女士有可能同時患上兩種尿失禁。
患者限制生活、飲水 生活質素大幅下降
「不少患者在外出時,最關心的是所到之處,是否有洗手間,例如她們只會選擇有洗手間的餐廳。因如廁頻密,她們的生活幾乎以洗手間為中心點,生活質素亦因此嚴重下降。」陳醫生說。患者時時刻刻都擔心失禁問題,即使未有尿意,亦感擔憂,不少人更因而精神繃緊,加劇病情惡化。甚至有患者誤以為減少喝水便可紓緩問題,反而增加患上尿道炎及腎石的風險,令病情複雜化。
同時,她亦見不少年長患者會因而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動,減少接觸外界及避免出門,從而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此外,許多長者夜間急著上廁所,亦會增加跌倒甚至骨折的風險。「除此之外,如患者須要長期使用尿片,也可能患上皮膚問題及尿道炎,衍生多種健康問題。所以,千萬不要少覷尿失禁對患者的影響,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
機械臂助手術復康 同時調整心理重拾自信
陳醫生建議患者應先了解疾病,而非置之不理,任由病情困擾身心。醫生會先了解病情及風險因素,並進行身體檢測,包括盆腔肌肉質素、膀胱超聲波、小便帶血及細菌化驗等;至於輕度及中度的壓力性失禁,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進行盆底肌肉訓練的物理治療;而中度至嚴重患者,則會建議進行「無張力中段尿道懸吊手術」(TVT/ TVT-O),透過植入懸吊帶來強化盆底肌肉的承托效果,提升控尿能力。患者可選擇創傷性相對較小的微創手術,近年更可配合機械臂應用,提升治療效果。
透過機械臂輔助,醫生在進行此類精密度高的手術時,可以放大影像,有助更精準地完成繁複的縫針步驟,能縮短手術時間,有助加快康復速度。至於患有膀胱或子宮脫垂的個案,則需要進行陰道懸吊手術。
陳醫生補充,手術主要改善身體機能,但患者須要同時調整心態,包括正確解讀失禁的定義,明白只是身體機能上衰退,而非意味著失去人生的掌控權;患者亦毋須過度壓迫自己,小至限制喝水,大至改變原先自在開心的生活。如此一來,才能透過有效治療,重拾愉快人生。
陳醫生最後提醒,治療尿失禁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撰文 : 泌尿外科專科 陳焌圻醫生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