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k問識答|心房顫動致中風秒奪命 醫生拆解心率VS心律迷思+解構治療方案

醫生診症室

撰文: 黃堯姿

發布時間: 2025/03/28 19:36

分享:

分享:

心臟是供應血液至身體各個器官,維持身體機能的重「心」,而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最嚴重可導致中風。本港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指出,心跳不規律會令血流不流暢,因血液中有凝血因子,當血液不流暢時,會造成凝血因子在血管中凝固,形成血塊。而血管裡面出現血塊時很危險,血塊形成後會順著血流流向腦部,進而堵塞腦血管,形成急性中風的情況,造成生命危險。現今醫療科技進步已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方案。

心率 VS 心律大不同

心房顫動是由於心臟跳動的次數和規律不一,導致心臟供血不穩定,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指出,觀察心率和心律對於心房顫動患者很重要,兩者定義如下:

  • 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如1分鐘跳動60次
  • 心律:心臟跳動的規律性

當心跳出現不規律情況,心跳之間的間距有可能出現完全隨機的狀態,過快或過慢對身體會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和傷害:

正常心率

心房顫動的心率

情況1:心跳過快

吳基恩醫生指出,心跳過快會引致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氣促、腳腫、心悸等症狀。

情況2:心跳過慢

患者會出現昏厥、暈眩。

心房顫動的成因

心臟跳動為何會出現不規律?吳基恩醫生指,心房顫動的成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年老、高血壓、冠心病,或是與冠狀血管閉塞有關。另外亦不排除有一些較少見的情況,如心瓣毛病或甲狀腺失調患者,都會出現心房顫動。

智能手錶助監測心跳 以心電圖為準助診斷

心電圖對於監測心房顫動患者的情況很重要,因心房顫動有時是陣發性的,故此全天候24小時監測心跳對於患者來說是最保險的。吳基恩醫生建議患者使用攜帶式活動心電圖,或每天隨身佩戴的智能手錶,亦可做到24小時監測心跳的功能,以辨識患者有否患有心房顫動,讓醫生更能準確作出診斷。(註:智能手錶收集的數據未及醫院級數的儀器般精準,只供參考之用)

3大治療策略

如確認患有心房顫動,患者亦無須過分擔心。吳基恩醫生指,心房顫動的患者最主要是控制心率和心律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以及減低中風風險。治療方面,目的是希望提升患者自身心臟的功能,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治療方法如下:

根據國際指引,心房顫動治療主要分為ABC三個面向:

  • 1. 避免中風 (Avoid stroke)
  • 2. 症狀控制 (Better symptom control)
  • 3. 共病症管理 (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

1.避免中風 (Avoid stroke)吳基恩醫生指,心房顫動患者相比起一般人有更高中風風險,故務必要預防。就以藥物來說,醫生現在一般會處方新型的抗凝血藥物,控制患者血管凝血問題。相比起上一代的抗凝血藥物,新藥藥效更穩定,患者出血風險亦比上一代抗凝血藥物低。

吳基恩醫生補充,由於大部分血塊皆由左邊心臟、位於左心耳的空隙位置裡面形成,對於患有心房顫動而不適合服藥的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左心耳封堵術,能夠有效阻止血塊形成,患者術後可以無須服用抗凝血藥物。

2.症狀控制 (Better symptom control)藥物治療如B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或控制心臟規律跳動,可有效控制病人心跳,從而減低不適症狀。除藥物外病人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導管消融術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傳統及新式消融術

據了解,熱力消融術是一項微創手術,透過發放高能量的交流電,以射頻的熱力堵截心臟發出的部分電脈衝。射頻釋放的能量用於消滅心律不正患者不正常的電脈衝。

最新脈衝場消融術治療手法更能精準地消除導致心房顫動的細胞,大大降低手術風險,術後成功率亦相對提升。

3. 共病症管理 (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

吳基恩醫生提醒,要預防心房顫動,最重要是控制血壓,因血壓高會造成心臟肥厚,容易導致心房發大,進而造成心房顫動的問題。他亦建議及早監察及管理血糖和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可減少心房顫動及中風的機會。

 

撰文:黃堯姿

攝影:林君茹、陳健珊

監製:黃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