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關注月|大腸癌為港人第二致命癌症 醫揭6種特徵易中招現5大徵兆速求醫【附大腸癌症狀+自測方法】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5/03/04 18:15
最後更新: 2025/03/07 19:23
▲ 3月為大腸癌關注月,有醫生指出有6種特徵的人士容易有大腸息肉,如出現5種徵兆應盡快求醫。
【大腸癌/大腸癌症狀/息肉/癌症徵兆】3月為大腸癌關注月,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不容忽視。有醫生就指出,有6種特徵的人士容易有大腸息肉,而一旦出現5種徵兆,就應該盡快求醫。
最新影片: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周一(3日)發表新聞公報,呼籲市民響應大腸癌關注月,透過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和定期進行篩查,預防患上大腸癌。他表示,本港在2022年共錄得5,190宗大腸癌新症,同期有2,270宗死亡個案,認為大眾有必要提高預防意識。
那麼,市民該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葉秉威就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臨床經驗,指有6種特徵的人士容易看得出有大腸息肉。他過往曾做過5至6萬次大腸鏡檢查的經驗,歸納出以下有「息肉臉」的因素:









大腸癌|5大關鍵因素生成大腸息肉
葉醫生補充,上述症狀只是他臨床觀察得出的結論,提醒大眾除了上述症狀外,年輕、偏瘦削的女性亦有生大腸息肉的可能,如鋸齒狀腺瘤。他指出,大腸息肉的生成與5大因素有關:
- 年齡
- 性別
- 體重
- 飲食形態
- 吸煙飲酒
大腸癌|大腸癌5大警號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鍾雲霓曾在YouTube頻道「早安健康」影片中盤點大腸癌5大警訊,提醒市民一旦出現以下症狀,就有可能代表體內出現腫瘤,應盡快求醫、照大腸鏡檢查。








首先,當發覺自己排便出血,或者在沒有特別減重的狀態下半年內變輕5至8公斤,便代表腸道內可能有腫瘤正在醞釀中。
排便習慣改變亦有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她提到,如果本來排便順暢,卻突然開始腹瀉,並且帶有血水,一般來說有可能是出現息肉或腫瘤;反之,如果本來容易腹瀉,便秘卻突然變得嚴重,則可能代表有腫瘤悄悄長大,導致腸道塞住,繼而引起便秘。
另外,有些病人會出現「裡急後重」的感覺,對此鍾雲霓就解釋,這很可能是因為腫瘤已經大到把腸道堵住,導致出現明明想排便,卻「大不出來」的窘境。她續指,如果發現大便從某個時間點開始變得越來越細,亦有可能是腸道內有異物堵住所致,造成糞便只剩一半通道可過。
大腸癌|大腸癌自測方法
綜合外媒 《BuzzFeed》及《HuffPost》報道,耶魯大學癌症中心的腫瘤內科醫生Dr.Michael Cecchini曾指出,大腸癌患者的腫瘤出現於結腸末端附近、或整個結腸內部,會令腸道變窄,導致糞便變細,因此他分享1種方法自測是否患上大腸癌:





大腸癌|大腸癌檢測方法
Dr.Michael Cecchini指出,除了糞便形狀異常外,另外常見症狀包括血便、腹痛及體重無故減輕,但同樣有患者無任何症狀,假如出現任何異常,應及早求醫。醫生強調,進行大腸鏡檢查及其他大腸癌篩檢,皆是降低風險及早期發現癌症的最佳方法,以下3類人建議於45歲前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大腸癌7大症狀
台灣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生曾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大腸癌病例,並列出以下7大症狀:










大腸癌|大腸癌為全港第2位常見及致命癌症
據本港醫管局癌症統計數字顯示,本港2022年大腸癌新增個案共5,190宗,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4.7%,共有2,266宗死亡個案,佔比15.2%,為全港第3位常見及第2位致命的癌症。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大腸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時切除會發生癌變;早期的大腸癌可能無任何症狀,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變稀或便秘、體重無故下降等。
消化系外科專科醫生劉育志稱,大腸癌在亞洲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中大亦有研究顯示,本港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每年增加1.7%,認為與肥胖有關,因此國際建議大腸癌篩查年齡應由50歲降至45歲。
以下為預防患上大腸癌的5大方法:








更多相關內容:
大腸癌|連環放臭屁恐恐大腸癌先兆 醫生揭每日放屁上限 現2異狀速求醫【附5種屁味知健康】
大腸癌丨大腸癌年奪2200港人命 30歲女排便正常現「2大症狀」 求醫竟證患大腸癌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