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濕攻略|周五濕度100%易惹腸胃關節不適 中醫拆解5類飲食宜忌【內附袪濕茶療】
撰文: 吳霆俊
發布時間: 2025/03/11 11:21
最後更新: 2025/03/11 11:27
最近天氣乍暖還寒,但濕度長期高企,下周濕度更達100%!濕困纏身除了受外在天氣影響,飲食亦是加劇內濕的源頭。立即請教中醫飲食宜忌,助你由內至外避免濕重。
濕重加劇腸胃病及關節痛症
註冊中醫師李善同指,濕重可影響身體各個臟腑。除了易累、精神差、頭重或頭暈,濕氣留於腸胃或惹腹瀉、胃口不振,侵襲關節則誘發痛症、風濕舊患復發,膝蓋及腰部易被痠痛困擾。
皮膚亦會受影響,濕疹者或會加劇發作,皮疹表面有水泡甚至流膿,痕癢難耐。若濕氣留於肌肉層面,則會容易水腫,由於濕氣趨下,水腫多發於下半身。李醫師續解釋,濕重女士月經期間腰痠腿軟的症狀特別明顯,分泌物也異常增加。
潮濕天氣為外濕,內濕則由飲食而來。濕盛則陽微,長期濕重會損傷人體陽氣,即使非潮濕季節,也會有畏冷、精神差等症狀。濕重者脾胃虛弱,若此時不幸染上感冒,感冒菌入腸的風險也會增加,加劇屙嘔等腸胃炎症狀。
自我檢測是否濕重
- 長期易累、精神差
- 舌苔白厚
- 舌苔水滑(舌頭光滑濕潤)
- 大便黏
- 兒童睡覺時常流口水,反映脾虛濕盛
中醫拆解飲食宜忌
因濕氣黏滯、纏綿難癒,李醫師指治療過程較反覆,症狀有機會一兩星期才得以紓緩。患關節痛及皮膚病的長者,或因脾常不足而易受濕氣影響的小朋友,都要加倍留意。為全面對抗濕氣,李醫師拆解以下5類忌吃及宜吃食物,助大家養好身體。
*忌吃:
1. 糯米、芋頭及番薯
黏滯食物會加劇內濕,而濕阻關節,使關節及筋脈更加不靈活。
2. 菇菌類
菇菌於陰暗潮濕之地生長,進食會加重身體濕氣。中醫視菇菌為「發物」,可誘發病症或加劇病徵,皮膚病患者尤需注意。若必須進食,建議加薑炒煮。
3. 高糖份食物
攝取過量糖份易感睏倦,而高糖食物屬滋膩之品,不利脾胃運化,增加濕困體內的風險。





4. 奶類製品
發酵食品如芝士、乳酪尤需注意。中醫視為「酒酪臭惡」之物,會加重脾胃負擔。部分人或因排便不暢而飲奶茶或食乳酪,短時間或有效,但長期寒濕泄瀉也會傷脾胃和身體。
5. 冰凍食物
損傷脾胃陽氣,容易生濕生痰,建議凍飲走冰或轉常溫。
*宜吃:
1. 熟薏仁
具健脾燥濕之效,對腸胃功能差、易腹痛肚瀉者有幫助。平日亦可飲薏米水,但宜選熟薏米,因其止瀉功能佳。生薏米性涼,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2. 淮山
適合長期脾胃虛弱、便秘人士。乾品比新鮮淮山更有效,煲湯建議選用。鮮淮山則可蒸或炒,或吃淮山粥。
3. 玉米鬚
利水,易水腫者適用。研究顯示玉米鬚可降血壓及血糖,沖水飲或煲湯均可。
4. 生薑
長期濕困、陽氣弱、脾胃虛寒,易手腳冰冷及畏冷者,煮食時宜多加生薑、薑汁或飲薑水,具溫陽化飲的功效。
5. 土茯苓
有助清熱解毒及止癢,濕疹者皮膚痕癢可食用。
兩款茶飲推介
李醫師推介以下提神飲品取代咖啡奶茶,及袪水腫茶療幫助大家健脾去水。
- 醒神黃金奶(1至2人分量)
材料:薑黃粉1茶匙,小量黑胡椒及肉桂粉,杏仁奶、腰果奶或豆奶500毫升,蜂蜜適量
做法:將奶及薑黃粉倒入鍋中,煮沸後加入黑胡椒和肉桂粉,煎煮1至2分鐘,最後可按個人口味加入蜂蜜。
功效:具提神及養脾胃之效。惟薑黃活血,月經、懷孕期間避免飲用。
- 三豆袪水腫茶療(1至2人分量)
材料:赤小豆、白扁豆、黑豆各15克,烏龍茶5克,水1公升
做法:所有材料放入鍋內,煎煮1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水,尿頻人士宜避免,手腳冰冷人士則可加生薑兩片。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