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喜見西畫策展手法貼地吸年輕人 惟推廣中國書畫仍任重道遠
撰文: 譚又維
發布時間: 2025/03/13 09:08
最後更新: 2025/03/14 12:56
日前,趁著準備拍賣圖錄的空檔去了一趟香港藝術館。除了本身因為工作性質或個人喜好而主力觀看了三樓的中國書畫展覽外,也特別買票看了「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
最新影片:
這個特展展出從法國兩個藝術館借出的52件印象派大師傑作,將當時印象派發展的脈絡,用清晰易懂的方法介紹給觀眾。對於西方藝術,我完全是個外行,但作為一個歷史人,對我來說,比較有啟發性的,是這次策展人說明了一些當時西方社會、科學、甚至學術的發展對印象派的影響,把藝術和我比較熟悉的傳統歷史作出連結,受益匪淺。我也嘗試思考及整理中國歷史發展對書畫藝術的影響,希望將來跟大家分享。
另外,我也觀察到這次特展的展廳入口,設置了幾個大型LED屏幕,而兩側有兩位香港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與法國大師作出呼應,形成了一個打卡熱點。我一方面非常認同藝術館用這種方式去推廣香港本地的藝術家,給大家機會可以接觸到本地藝術家的創作;另一方面,也令我看到利用社交媒體推廣的威力。現在人人手機在手,IG、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是推廣文化藝術的重要工具,以吸引年輕觀眾入場。
我相信策展人必然有這方面的考量,因為除了入口外,展覽的中央位置還搭建了一個19世紀歐陸火車站和車卡,觀眾除可在「售票處」拿一張紀念「車票」外,也可在那裏坐下休息和看視頻。這種沉浸式體驗確實帶來很大衝擊。我都忍不住在那裏拿一張「車票」拍照留念。
最後唯一感到比較可惜的,是相比起在二樓的印象派特展,三樓的中國書畫常設展覽的人流確實有些差距,尤其是缺少本地年輕人參觀。靜觀樓、至樂樓和吳冠中三個常設展廳,不論是作品質量或策展都毫不遜色。或許我們還要在教育和推廣方面繼續努力。
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副刊,題為《推廣中國書畫任重道遠》;作者譚又維現任佳士得香港中國書畫部專家兼助理副總裁,在拍賣行業工作超過10年。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備戰考試季!立即下載免費試題👉🏻【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撰文 : 譚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