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痛症|開口時「咔咔聲」牙骹異常疼痛 小心顳顎關節移位【附自我檢測方法】
撰文: 吳霆俊
發布時間: 2025/03/14 17:54
最後更新: 2025/03/14 18:09
張開口時聽到「咔咔聲」,感覺被卡住難以開合,甚至出現牙骹疼痛?有機會是顳顎關節移位所致!顳顎關節移位導致開口幅度受限,不止影響進食,嚴重者更有機會連帶出現頭痛、耳痛等,立即請物理治療師為大家講解。
張口後「卡住」無法開合
註冊物理治療師龔晉文(Avery)解釋,顳顎關節左右各一,位於耳洞前方,連接下顎及頭顱骨。平日我們說話、咀嚼及嘴巴開口,都會使用到此關節。顳顎關節周遭有關節囊、韌帶及多組肌肉,3組負責咬合的肌肉顳肌、咬肌和內翼肌,加上負責開口的外翼肌,共4組肌肉控制顳顎關節郁動。
若關節、韌帶或肌肉發炎,或軟骨勞損移位,同樣有機會使顳顎關節移位,影響嘴巴開合。有患者張口後下巴更無法合上,感覺被卡住,甚至無法張開口,活動幅度受限。
慢性勞損或急性創傷所致
導致顳顎關節移位的風險因素眾多,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托頭,經常進食過硬的食物,或只用單邊咀嚼,均有機會對關節造成壓力、導致牙骹不適。除了慢性勞損,急性創傷如運動碰撞、跌倒撞傷臉部或下巴,也有機會導致顳顎關節移位。
Avery另補充,部分患者因洗牙或其他牙科手術而長時間張開口,也有機會出現牙骹不適,甚或咬合不正、開合困難等問題。
快速自我檢測:
*盡量張開嘴巴,應有至少3隻手指的寬度。若少於此寬度,日常進食功能或受影響。
嚴重者連帶頭及耳痛
顳顎關節移位未必能從外觀察覺,部分患者僅開合嘴巴時聽到牙骹位置異常出現聲響,活動稍覺困難,卻無伴隨任何不適。Avery指若僅出現聲響,嘴巴可如常開合無影響日常進食,則毋須過分擔心。但若開口幅度少於3隻手指寬度,甚或一旦出現疼痛症狀,則需立即求醫。
除了外力碰撞或跌倒撞傷,假如因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顳顎關節慢性勞損發炎,患者或本來僅覺得下顎繃緊不適。若期間突然進食過硬的食物,都有機會誘發急性發炎,出現牙骹痠痛。
起初痛感輕微易散,但若忽視問題,疼痛症狀或愈來愈嚴重。嚴重會影響三叉神經綫,連帶出現頭痛、耳痛等情況,嚴重影響專注力及日常生活。
改善生活習慣避免惡性循環
若因顳顎關節移位求醫,物理治療師會先了解痛症病史,並檢查患者下顎的活動幅度,針對其病因對症下藥。若因撞傷導致急性發炎,物理治療師會以消炎止痛為主,配合超聲波、高能量激光或針灸等方式,再按情況配合適量運動訓練,以維持下顎的活動幅度。配合適切的治療訓練,一般急性發炎可於1至2星期內消除腫痛。
若為慢性勞損、炎症尚算輕微的話,物理治療師或會透過手法治療或針灸,紓緩繃緊的肌肉、關節或軟骨組織。再配合活動及伸展肌肉與關節的運動,及輕量阻力訓練,改善顳顎關節的活動幅度。
康復進度視乎患者顳顎關節及軟骨的勞損程度,但Avery提醒病人除了需做足訓練,也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否則只會釀成惡性循環。如進食忌只用單邊咀嚼,牙骹不適時忌吃過硬之食物。
3組在家訓練
Avery教患者以下3種按摩手法、關節郁動及阻力訓練,可保持及改善下顎活動幅度,更有助紓緩痛楚。以下方法皆適用於慢性患者,急性發炎者則未必需要進行阻力訓練,做之前可先諮詢物理治療師。
1. 簡單手法按摩
做法:以兩指輕按太陽穴或咀嚼肌至下顎一帶位置,約30秒至1分鐘。每日可重複3次,輕揉、打圈皆可,壓按時輕微痠痛屬正常反應。
功效:紓緩肌肉繃緊。若因顳顎關節移位而疼痛,甚至誘發眼或頸痛者,輕按後或有明顯改善。
2. 活動下顎關節
做法:將一隻手指放於下巴前方,嘗試向前郁動下顎至貼近手指,然後回復原位。前後郁動約5下,共做3組;或可將筆放於嘴唇上,舌頭往上頂住上顎,嘴巴微微張開,左右郁動下顎。
兩邊各做5下,共做3組。留意節奏切忌太快,若感疼痛不適毋須強行郁動,宜放慢速度,稍作休息再練習,讓下顎慢慢習慣。
功效:簡單活動下顎關節,練習前後左右郁動,保持其活動幅度。
3. 輕量阻力訓練
做法:以兩指輕輕按住下巴,舌頭頂住上顎,嘗試張開嘴巴,維持5至10秒,應感覺到兩邊猶如微微「鬥力」,若感疲勞即可休息;另可以兩指輕按左或右邊下巴,再向相應方向打開嘴巴,同樣維持5至10秒。起初可做3至5下,再循序漸進增加次數。
功效:讓肌肉發力,促進血液循環,紓緩繃緊。阻力訓練可改善負責張口的外翼肌之肌力,有助對抗其他肌肉的張力,增加活動幅度,更容易張開口。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