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誰偷走孩子興趣班的樂趣?

City

發布時間: 2014/07/18 12:59

最後更新: 2014/10/27 18:57

分享:

分享:

學琴、畫畫或游水等興趣班,香港的孩子從來不缺,但是否可培養興趣則未必。父母一心要孩子自小十項全能,興趣班鬥多,以考級及證書為首要目標,孩子的樂趣,還可剩多少?

輸在起跑綫,成為香港父母的心魔,除之不去,為了這條綫,孩子在父母安排下,既要忙上課做功課,課餘以外還有密密麻麻的興趣班。

友邦保險昨公布一項針對育有8歲或以下子女的家長調查,近半認同贏在起跑綫重要,88%指子女必須參加課外活動,只有約一成認同無必要。家長心目中最重要的課外活動是音樂舞蹈及體育等(詳見A30版——「中小學課外活動 料花逾20萬」)。

課外活動是否必須,固然有爭議,如今一心一意、不惜大灑金錢、為子女安排多項課外活動的父母,孩提時也未必人人有機會上不同興趣班,但父母的心思總是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子女更好機會。

興趣班也考試 淪為「證書班」

不過,在教育競賽的氛圍下,如今大量的課外興趣活動,是否為了發掘及培養孩子的興趣?抑或變得更功能性,可助提供多一張證書?又或滿足父母要子女變成十項全能的「小超人」,與其他家長一起爭贏起跑綫?

孩子上興趣班,首要本來就是要有「玩」的成分,但如今往往成為「xx證書班」,或總少不了考試或評級作為招徠。學鋼琴一定要考琴,小六時考不上八級,父母就愁了,踢足球也要選有比賽、有獎杯的,連英文話劇班也要有證書課程的包裝。

去年有專欄作家便撰文指,興趣班蠶食了孩子的興趣。她的女兒本來對學芭蕾舞樂在其中,興趣班老師建議指進度不錯,不如晉升至考試班,豈料多了考試的目標後,上堂也變得不一樣了,要求嚴謹,小女孩學得辛苦,寧願不學了。作者慨歎因為參加興趣班而令女兒失去了一個興趣。

現今的父母,小時或許未必有不同的興趣班任揀,但不乏玩樂的機會,相比起來,新一代的孩子,課餘以外,有更多機會上鋼琴、游水或畫畫等興趣班,不過,卻反被大量興趣班迫得透不過氣來。

本來可以輕鬆學習,找尋興趣,但最終也是為了考試及評核。即使當初感到興趣的活動,最後也只是變得無趣罷了!

去年有調查指有近七成小孩,自小一開始由父母安排參加各種興趣班,當中近三成入讀幼稚園前已開始。今年亦有調查指學童平均每星期有3.5項課外活動,最多達11項。

升學專家:活動貴精不貴多

父母為子女選擇興趣班以收集證書,打造自小甚麼都精、甚麼都懂的叻仔叻女,外語、音樂、朗誦或球類運動等,唯恐與別人比拼下會給比下來,究竟是否按子女的興趣來挑選?

報讀的興趣班愈多,愈顯得孩子周身刀,但對孩子而言,若感受不到樂趣,怎會有學習動機?

美國升學專家Marjorie Hansen Shaevitz曾撰文指,孩子參加興趣班,質素比數量重要,若參加多至十多個興趣活動,但每個也只是蜻蜓點水不長久,不如讓孩子可以持續多年參加一至三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不少家長不知不覺犯了一廂情願的毛病,就是只按自己想法為子女選擇興趣班,卻忘了問孩子最感興趣是甚麼。自己兒時沒機會學習心儀的鋼琴,就往往熱切希望子女自小要學琴?外國有研究指,部分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往往盼子女為自己達成夢想,減輕自己無法圓夢的失落感,又或腦中已設定「成功模式」,連上興趣班也是目標為本,反而忘了要讓孩子從玩樂中發掘及培養自己興趣。

家長的興趣,不是孩子的興趣,興趣班找不到樂趣,就算有滿滿的證書、獎狀,但卻磨滅了孩子的興趣,划算嗎?

童年怎可少了玩樂?可以快樂地成長,學好音樂,就要讓他可隨喜好揀自己心愛的樂曲彈奏,愛畫畫,就不妨不設框架,不限任何畫法,可隨意發揮創意地畫。孩子若找到真正興趣,從中感到樂趣,自然會迸發熱情,何苦將興趣班變成另一場考試,或評級比拼的擂台?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