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歷史:歧視馬鈴薯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2/18 13:45

最後更新: 2015/05/06 12:47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法新社

假如你在M字連鎖店品嚐一條熱呼呼的薯條時,聽到有人高呼:

馬鈴薯是惡魔的果實,吃它就是順從魔鬼,是魔鬼!

相信大家都不會理會他,然後等待數分鐘後來到的警車,送他到青山醫院。不過,假如你生活在16世紀至18世紀,送去青山的就不是那狂漢,而是你!因為馬鈴薯自發現以來,幾百年無人吃過,更落得「惡魔果實」之名。

大航海時代,雖然顯示了歐洲人的野蠻及暴力,但在食物史上影響深遠,帶來不同物種。(相片來源:阿群帶路)

馬鈴薯來自新大陸,印第安人在六世紀左右已懂得栽種,當時大概有超過一百個品種。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入新大陸,便將馬鈴薯首次帶入西班牙。

初時,歐洲人吃馬鈴薯非常豪邁,並不削皮,整顆下去煮。這樣豪邁的食法,味道自然極差,還帶有一種臭味。

試了幾次後,西方人也吃得怕了,特別在西歐及南歐人們,更認為馬鈴薯只是「適合豬吃的食物」,沒有將它當作食材,大多數將馬鈴薯當作觀賞植物。只有部份北歐地區,取馬鈴薯耐寒,容易儲存,才視之為糧食。

以前歐洲人沒有見過莖部如此肥大的植物。(相片來源:阿群帶路)

當然,馬鈴薯不受歡迎,味道固然是一大原因,但亦與歐洲文化有關。對當時歐洲人而言,蔬菜一是吃葉、一是吃豆,一是吃莖部,但從來無看過在地下、莖部又異常肥大的植物。

加上,用刀割過馬鈴薯是會變黑,歐洲人認為頗為噁心。一些虔誠天主教徒,認為馬鈴薯在聖經未曾出現,直斥為「惡魔果實」。

結果,馬鈴薯被人愈描愈黑,當時更有飲食書更認為食馬鈴薯會生麻瘋,建議政府禁止栽培它。

18世紀初歐洲爆發多場大戰,竟令馬鈴薯由豬的食物變成人的食物。(相片來源:阿群帶路)

不過,小小一個馬鈴薯,卻救了多個國家,因而聲名大噪。在十八世紀的歐洲非常動蕩,先有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後有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各國廝殺不斷,加上氣候問題,以致農業失收,發生嚴重的飢荒。

普魯士人(後統一為德國)首先想起馬鈴薯耐寒,容易栽種,於是國王下令強迫種馬鈴薯,終於渡過了飢荒。由於食用者日多,烹調方法亦大有改善,他們發現將剛煮好的馬鈴薯塗上奶油,口感會增加。

再加上,他們發現馬鈴薯有大量維他命C,可預防困擾歐洲多年的壞血病,於是馬鈴薯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食物。

今日很多人奶油焗薯仔,這個煮法其實上承18世初的歐洲。(相片來源:阿群帶路)

馬鈴薯亦救了法國無數百姓,法國在18世紀中期亦陷入糧食危機,當時法國政府舉辦了「論文比賽」,主題是「可解決糧食不足,避免飢荒的食物」,當時第一名的論文,主題就是研究馬鈴薯。

這份論文發表數年後,法國在1789年便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全國陷入動蕩,馬鈴薯終於大派用場,成為過渡飢荒的食物。

誰也沒有想過,馬鈴薯竟然與法國大革命甚有關係。(相片來源:阿群帶路)

時至今日,馬鈴薯的料理成千上萬,薯條、薯片、薯餅,更深受大中小朋友歡迎。如果馬鈴薯真的是惡魔果實,吃了就會順從惡魔,那只好怪惡魔的勢力太強大了。

補充:

薯仔不僅在歐洲饑荒時改變歐洲人的飲食習慣,而且歐洲人吃完後身體質素得以改善,對後續的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也有間接的推動力。

不過,薯仔本身是美州帶來的外來品種,並不保證在歐洲每個地方都能穩定種植,愛爾蘭大饑荒正因為錯誤大規模種植薯仔引致,更造成大量愛爾蘭人民移民美國,包括甘迺迪家族。

原文刊於網誌《阿群帶路》,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