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堯:香港病了

City

發布時間: 2015/06/10 12:25

最後更新: 2015/06/10 17:27

分享:

分享:

2003年的沙士(SARS)恍眼過去12年,正當記憶漸淡,「沙士」又再成為新聞頭條,昔日傳染病肆虐小城的片段,再度飄過腦海。

如今病毒已由SARS變成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被冠以「新沙士」之名,12年前在沙士一疫經常見到的名字,現在亦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迹。

沈祖堯,當年站在抗疫前綫的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主管,被《時代周刊》(TIME)封為「亞洲英雄」;今天則是帶領香港中文大學的親民校長,被學生封為「祖堯BB」。

當年他無懼進入病房,跟病毒打仗;現在則要走入雨傘中爭拗中,為激烈場面降溫;以往接觸最多是病人,今天則是年輕人。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12年前的疫情或者只是一個長假,沙士對政治經濟帶來怎樣的打擊,香港人如何齊心抗疫,沒有太深刻印象,這份淡薄猶如冰水般刺痛了沈祖堯。

他不忍新生代遺忘歷史,將沙士回憶錄《不一樣的天空》重印,並舉辦沙士研討會「十年生死兩茫茫」,重提舊事,希望年輕人了解過去,警惕未來,因為今天的香港,他認為得了比沙士「更重的病」。

沈祖堯慨歎現時社會的開心指數大不如前,年輕人對前景的盼望比沙士時期更差,尤其在當下社會嚴重撕裂狀況下,他不禁問:

香港啊!你是否生病了?還病得如此之重?有甚麼比致命的沙士更致命呢?

要治好這個病,沈祖堯認為社會必須尋找「下火涼方」,少一些爭拗,多一點體諒,並解決年輕人對政府和國家積怨已深的種種問題。他認為香港人只要重拾昔日沙士期間的團結精神,一定能解決難題。

沈校長民望高企,連續4年被選為全港最受歡迎大學校長,在政壇中更被視為特首人選之一,但他在訪問中多番強調無意從政,完成校長職務後打算重披醫生袍;這名醫生校長為學生列下「藥方」,寄語學生時刻做好三樣「抗逆」準備,迎接將來未知的挑戰。

沈祖堯決定重印沙士回憶錄,警惕社會以及年輕人2003年的慘痛教訓,近期在「新沙士」威脅之下,更具特別意義。(相片來源:iMoney 智富雜誌)

12年前沙士一役,香港百業蕭條,股樓皆跌,回想起令人猶有餘悸。如今的大學生當年不過在唸小學,對沙士只有模糊印象,當沈祖堯聽到學生跟他說:「我僅記得不用上課差不多一個月」、「每年一度的生活營被取消了」、「整天呆在家裏的我,差點給悶死了」,便驚覺不得不重新整理歷史,讓年輕人了解過去。

現時有伊波拉,又有其他傳染病,有人問我會不會像以前沙士般,我覺得可以利用這機會,重溫當時發生過的事。

早前沈祖堯在沙士10年研討會上,邀請一班沙士康復者分享當年感受,有退休商人如今每天享受天倫之樂,但不忘貢獻社會,出錢幫助有需要學生和資助醫學研究;亦有當年父母雙亡的年輕人,現已成家立室,承諾努力做人,照顧下一代;還有3位曾染病的醫生,他們沒有放棄專業,繼續在公立醫院為市民服務。

爭拗不斷社會後退

過去12年,香港經濟股樓皆已走過低谷,來了個大翻身,但沈祖堯慨歎社會氣氛卻每況愈下。

雖然現在沒有沙士,但人好像更不開心,反而當年大家很團結,非常支持醫護人員。現時社會卻有很多爭拗,整體氣氛很灰暗。

他形容香港患上了較沙士更致命的病,社會撕裂,爭拗不斷,年輕人對將來缺乏安全感,作為一校之長,他嘗試從年輕人角度分析,

年輕人的不滿最初源於看不到自己有上流機會,看不到大學畢業後,可以過一個他們覺得比較合理的生活,樓價貴,工作壓力大,爭拗其實由一個社會及經濟角度,多過由一個政治意識形態開始。

他認為問題一切源於社會無法向上流、置業困難等經濟民生問題,對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認受性亦愈來愈低。

回歸十七年,大家覺得無好日子過,尤其年輕人和打工仔,社會傾斜向比較富有一方,所以對政府甚至國家政策積累了怨氣,逐漸失去信心。

他認為過去若沒有搶奶粉事件、樓價受控、大學生發展有前景,社會矛盾不會撕裂至此。

我經常問學生,你們對社會那麼不滿,原因是甚麼?他們很坦白說,『校長,其實都是因為買不起樓囉!』這是一條好緊要的刺,是他們每日都面對的問題。

他總結,「我覺得民生問題仍然是最關鍵。」

聆聽學生建立互信

去年香港學生發起一場全球關注的雨傘運動,沈祖堯期間曾跟港大校長馬斐森走到金鐘添美道,呼籲示威學生冷靜。運動過後,學生重返校園,他跟學生會成員聊天時,知道部分同學搬離家自住,生活開銷大增,

我發覺他們開始討論買菜幾錢斤,哪裏買餸便宜,我心諗有無搞錯?你們是學生會成員喎!我聽完有點心酸,其實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很大。

從學生口中,他聽到一個新名詞「後物質時代」,

即是當目標變得遙不可及時,大家就不再追求物質,寧願享受那些微的心寧安靜,就像要求香港不要發展,關起大門,外人不要來,我們又不走出去,總之我就耕田,做自己心靈滿足的事就算。

雨傘運動後,沈祖堯看到社會部分人不接納當時情況,部分同學出街甚至被人鬧廢青。他認為這種指責無補於事,反而令年輕人跟社會更分隔,所以即使再忙,也不時主動和學生溝通,不時約數個學生,食飯交流,飲兩杯啤酒慢慢傾,

我覺得溝通好重要,尤其今日香港,如果咩都扎起哂馬,然後在談判桌上傾,好多東西會傾到好論盡。溝通帶比我們最大的得益,是有信任。

沈祖堯被學生冠以「祖堯BB」,深受愛戴,經常跟學生聊天和參與學生活動,上任至今連續4年獲選為全港最受歡迎大學校長。(相片來源:iMoney 智富雜誌)

作為校長,沈祖堯除了聆聽,也提建議,授予年輕人打拼未來的「抗逆三寶」:

現在大家一定要裝備的,是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懂得分析大數據(Data Analyst),以及培養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Spirit),這三項要素都會在我們課程全面發展。

【抗逆第1寶】終身學習

沈祖堯認為年輕人要善用網上學習,就算畢業也繼續吸取新知識:

現時好多教學已不需要返入大學校園裏,網上有Moodle這類學習平台,愈來愈普遍。

中大設有Moodle網上系統,將部分教學內容上載、分類,沈祖堯不認為網上教育可取代大學,但認同這是世界趨勢,校園亦要慢慢適應,

你諗吓,後生仔11點先起身嘛,八點半要佢上堂,就算人返到,腦仍在枕頭。在網上你自己睇完,答幾條問題,然後返來同老師討論,可能是個好方法。

【抗逆第2寶】分析數據

科技是好大的出路,我聽業界人士講,不止香港,全世界都缺乏Data Analyst(數據分析)。雖然有海量數據,但無人懂得分析,如何把雜音隔掉,找出社交網上的人討論主題、趨勢如何。


這是好大的就業市場和發展空間,並非很多年輕人知道這是將來好大的市場。

【抗逆第3寶】創業精神

今年初沈祖堯曾到美國矽谷、史丹福大學訪問,看過當地科技創意改變世界的環境,他認為由年輕人創業所帶來的活力,正是香港現時極之需要的動力。

記得數年前有3個學生敲我門,分別讀金融、教育、工程,他們想成立一間網上補習社,問大學可否提供幫助,我問可以怎樣幫你,難道給錢你們開公司?


不過我想深一層,其實這種要求可能不少,只是那三個傻仔夠膽敲我門,或者很多畢業生都有創業一試的想法。

沈祖堯指,現階段大學沒計劃投資初創公司,以免辦教育又做生意或會引起混亂,但大學成立了「前期創業育成中心」,協助畢業生向政府和科技園申請創業資助,並將於各學科設創業課程。

並非工程或商科學生才要學,就算沒打算做生意的學生,都應了解創業需要甚麼,說不定四五十歲時才有興趣做生意,這些都是教育上未來的學習趨勢。

期望港人團結抗逆

作為全球腸胃科研究權威,沈祖堯帶領研究團隊解決了不少腸胃病及治療問題,但對刻下香港,他深深嘆了一口氣,表現得無計可施:

如果我知道(怎做),可能做到好多事了。社會問題不簡單,不是三言兩語可講到。

他曾形容此時香港猶如病重,比沙士更病,如果由他來為這病人開方,可有良藥?

我諗要食返啲涼涼哋的東西下火,潤一潤,大家太燥了。

他慨歎社會無法重拾沙士時的團結精神,希望藉著重提當年的艱難日子,鼓勵港人團結,

沙士那時,好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講,是最差也是最好的時候,看到人性最好一面,也看到最差一面。我希望大家可諒解一點,如果我們團結,其實沒有困難不可以克服。

沙士回憶錄 改寫人生路

「新沙士」上月底殺入香港。這種傳染病現時未有有效藥物治療,死亡率約40%,較舊沙士的約10%更高。該病症隨一名韓國男子傳入香港,港府追蹤病者與接觸者的新聞,不禁喚起港人的沙士慘痛記憶。

2003年沙士在港肆虐百日,香港度過了如同死城的4個月,在港造成1,755人染病,299人死亡,其中包括8位醫護人員,期間寫下一個又一個既悲痛又光輝的香港故事。

威院當年疫情嚴重,差不多四分一內科醫生病倒,沈祖堯回憶當時真的心力交瘁,慶幸最終成功擊退沙氏,獲《時代周刊》封為「亞洲英雄」。(相片來源:iMoney 智富雜誌)

沈祖堯作為抗疫領軍主要人物之一,沙士期間3個月未曾回家,一直在威院宿舍,每天跟進疫情進程,直至零死亡、零感染,疫病劃上句號。疫潮過後,沈祖堯到了美國的約翰霍金斯大學進修和研究,就在那3、4個月,寫下了《不一樣的天空》一書。

那時無事做,便想將沙士發生過的,趁自己未老人癡呆,都寫下來。最初只諗住寫日記,無想過寫書,所以好少字。

校長日記式的沙士回憶錄,細緻寫下自己的喜怒哀樂與生命感悟,深受年輕人喜歡,2005年獲選香港教育城的「十本好書」之一,原版銷量逾1.5萬本。

今次最新的增訂版,沈祖堯特別加了新章節,談到沙士10年過後的不一樣:

沙士10年後,我的人生路亦完全改變了。

家人的支持是沈祖堯對抗沙氏的重要力量,圖為他跟太太(左一)及兩名女兒的旅行合照。(相片來源:iMoney 智富雜誌)

以前他認為學術研究才最有價值,但沙士改變他對人生看法,認為不能只有知識和技術,而沒有對病人感同身受。他希望教育做到「以人為本」,希望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感染下一代,而不止醫學生,當年的沙士英雄,也因此做了大學校長。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398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 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