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樂偉:韓國MERS與香港「毒感」的媒體戰
發布時間: 2015/07/13 11:47
最後更新: 2015/07/13 12:22
曾經一度令香港與韓國關係緊張的 MERS (稱為「中東呼吸綜合症」 (俗稱「新沙士」) 病毒,隨著於韓國社會未有導致社區擴散與確診個案於 7 月份起慢慢回落後,如臨大敵的緊張氣氛也漸漸減去。
再加上香港仍然維持著針對韓國國內爆發的 MERS 風險實施了旅遊警示,兩地的交流雖然因而受影響,但疫情在兩地政府控制範圍內也使民眾較為安心,近周反而有不少旅客期望韓國的 MERS 盡快退去,可以趕及 8 月最後的暑假月份前到韓國旅遊,看來港韓兩地的旅遊重回正軌,是指日可待之事。
可是,昨日從韓國好友傳來的一個 Kakao Talk 短訊,卻使人擔心港韓之間的交流要回到 MERS 前的景地,看起來還有一些暗湧漣漪。
韓國朋友來訊慰問香港現在的「毒感」(韓國國內報導的意思是「流感」) 蔓延情況,因為他在韓國國內電視台的報導裡,看到不少有關香港正爆發一場「毒感」危機。
身在香港,當然先要向好友報平安,但同時也花了一些時間於韓國的網絡搜尋一下關於香港爆發流感的媒體報導訊息,發現原來近周不少韓國媒體都曾以專題探討香港的「毒感」危機,當中,「香港」與「毒感」就是聯系起來的搜尋關鍵詞。
確然,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早前的公布,由 6 月 12 日起,香港本地流感活躍程度持續上升,反映香港已進入夏季流感高峰期。
衞生防護中心也於早前開始呼籲市民保持警覺,慎防感染季節性流感。另外,衛生防護中心也表示,截至 6 月 24 日,香港今年 6 月份從 12 日至 24 日期間累計錄得 59 宗嚴重流感案例,其中 40 人死亡。其中大多數人感染的是「H3N2」甲型流感。
當然也應該理解韓國針對香港現在出現的「H3N2」甲型流感的情況,有過慮反應的原因。因為正如今天於韓國東亞日報的社論文章所言:
這一甲型(H3N2)流感是去年冬天在一度在韓國流行的毒感。雖然一過冬天就在我國絕跡,但在香港,迄今已導致 563 人喪生,並在繼續擴散。
無論是從發病率還是死亡率來看,其嚴重程度絲毫不亞於 MERS ... 每週大約有 7 萬名韓國人訪問香港,交流十分頻繁,這一流感很有可能再次登陸韓國。
現在正是去年冬天接種的疫苗效果低下的時間點,一旦香港流感流入,會給韓國造成很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有必要進行徹底的防範
回看過去數年,韓國曾經爆發過多次 H3N2 的甲型流感疫潮,理應有因特別針對這類流感刻意關注。而且,因為經歷 MERS 的疫情,能夠使韓國社會更加加深對傳染病的認知與國民意識,提高個人衛生水平與警戒心都是外界期望韓國於 MERS 後可以學到的教訓,避免再次爆發疫症。
現在韓國社會尤其關注香港的 H3N2 流感情況,要求國民出境到香港時加強防護與注重個人衛生,其實背後也是一種覺醒與進步。
可是,有留意近日韓國國內不少媒體的報導,都會發現當中不少的報導都是以 2003 年香港的「沙士」作比較,說香港現時受「毒感」肆虐,令不少國內民眾都誤以為當下香港爆發的流感環境,有如當年「沙士」般嚴峻。
今天,因應著香港發生的季節性流感狀況,韓國政府更也對香港發出藍色旅遊警示,一時之間,彷彿從外人眼中,香港的疫病環境又再回到像 2003 年般恐怖。
當然,香港現時發生的甲型流感狀況,照數字上來說我們不能低估,但面對著疫症爆發時,經過 2003 年香港的沙士與剛剛於韓國出現的 MERS 疫潮後,
我們更知道客觀的資訊才是令民眾理性面對與不會跌入不必要恐慌危機的最重要的方法。
希望不是如一些網上陰謀論所言,韓國社會因為早月前香港特區政府特別對韓國爆發的 MERS 疫情過份憂慮,誇大了韓國 MERS 的危機,影響港人對韓國人整體的印象時之餘,更針對韓國實施旅遊警示,影響韓國的旅遊業。
現在以報復的方式,借香港出現的流感情況,炒作公眾疑慮,並以懲罰性的心態來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如果是這樣,這只會是得不償失與兩敗俱傷的做法。
於 MERS 在韓國爆發期間,不能否認香港也有些媒體過份誇大了疫情的恐慌程度,現時,韓國也有不少媒體也同樣誇大了香港甲型流感的感觀情況。
當然,也有一些韓國國內的獨立媒體,也關注香港 H3N2 的情況,但卻以「不要以針小棒大來看香港的疫情」。
前天韓國的網絡新聞媒體 Nocut News 便以此為題,抨擊韓國國內一些媒體刻意炒作香港的疫情,指出具一定程度透明的香港特區衛生署,每周也會於網頁上刊登一份「流感情報快訊」,更新有關香港當下的流感情況,希望韓國人不要對香港的現時環境過份焦慮。
經過韓國的 MERS 疫情與香港現時的甲型流感環境後,我們知道客觀與負責任媒體的重要,因為透過它發放的資訊,能夠使民眾不會跌入不必要的誤會與恐慌中。
寄望在這個「不平凡」的 6 至 7 月後,港韓間的社會與媒體也會學懂一些教訓,交流能重回正軌。
東亞日報社論
全文刊於鍾樂偉facebook,獲授權轉載。
撰文 : 鍾樂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