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誰是路霸?
發布時間: 2015/08/17 16:21
最後更新: 2015/08/17 16:35
一間顧問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指電車佔用中區3成路面,要求刪除範圍道路內的「電車」用途字眼,逐步淘汰電車。全港只有163架的電車被視為佔路元兇,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顧問報告是基於怎樣的計算方法而得出此結論。
香港地球之友和科技大學在五月公布過一個有關電車的研究報告,發現中環德輔道中下午繁忙時間私家車佔了逾4成,專營巴士只佔2成多,電車更只是佔4.5%。但載客效率卻成反比。私家車在下午6時至7時共佔用路面1,043米,但乘客量只得418人。
相反專營巴士佔用路面長度雖然比私家車多出接近1倍,但載客量卻有7486人,比私家車多出18倍。若以每米車長所載乘客量作計算,電車和巴士平均每米載3.9人次,比私家車和的士的0.4人次多接近9倍。誰是路霸,顯而易見。
電車歷史超過100年,收費最廉宜、也是香港少有零排放的路面集體運輸工具。但近年面臨的挑戰卻愈來愈大,車程增加,空氣質素惡化,令乘客流失。
電車的行駛路綫在港島區,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穿梭於香港的古舊和繁華之中,最特別之處就是保留開窗設計,乘客邊賞風景邊感受涼風送爽。不過這種風味卻難以保留。
我們的研究就指出,由於道面的車輛愈來愈多,令到道路擠塞愈趨嚴重,本來的行車道被其他車輛佔用,加上違例泊車、上落貨等情況,電車在繁忙時間變得寸步難行,行車的時間較非繁忙時段增加高達2成,塞車期間不僅無法享受清風,更被迫吸入較平時多3成的廢氣。
因為車輛慢駛或引擎空轉,排出的污染物可較暢順行實高出一倍有多。享受變受罪,難怪乘客流失,電車也要考慮安裝冷氣,變相增加能源耗用,增加成本。
這就真是諷刺了,政府的公共運輸政策不是要鼓勵公眾使用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減少空氣污染嗎?為何卻令電車反其道而行?
究其原因,在於我們的道路使用不分優次,欠缺準則。電車和巴士體型笨重,又有埋站的限制,和私家車一齊爭路,自然輸蝕。而巴士的排放又較私家車高,又變成了空氣污染的代罪羔羊。
道路是有限的,車輛的增加卻是無限,電車消失,只會引來更多的私家車,路面又何言暢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優化電車和巴士的使用權,例如在繁忙時間設置電車和巴士專綫,將私家車分流至另一條道路的時候,就可以減少爭路而產生的擠塞,廢氣排放自然減少。
況且,地鐵港島西鐵已經開通,一般市民的選擇多的是,有舒適的電車或巴士服務時,根本沒有誘因再駕駛私家車出行。
電車和巴士都是最基層人士所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人次最多。淘汰它們只會是與民為敵,而且道路暢通,得益的不止是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私家車一樣受惠,減少擠塞時間,同時呼吸更清新的空氣。
全文刊於地球之友,獲授權轉載。
撰文 : 周月翔 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