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的迷思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8/21 13:20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 經濟日報)

我絕不是教育專家,我老婆才是。通常有關教育的文章,都是由我老婆操刀,但兩兒讀國際學校的經歷,讓我反思了好幾個有趣問題。

好成績不如好努力

Q:國際學校真的沒有催谷功課的壓力嗎?

A:很多人以為國際學校是沒有功課的,但其實要視乎哪一間國際學校。行British(英國)系統的確是極少功課,但我兩個兒子是行Singaporean(新加坡系統),5歲的Michael(K1)每天有4樣功課,4歲的Jason(N2)每天都有兩三樣。

這問題的重點其實不是「功課」,而是「催谷」!你每天都會為子女檢查功課嗎?這是不少亞洲家長(絕不只是香港)的自我審查。不過我和老婆卻選擇放手,讓兒子自己搞掂。

不少家長聽到此,都忍不住問我們為何放手不理,但其實我們只是「放手」,沒有「不理」。我兩公婆採取的是Passive management,假設兒子自己功課自己做,做漏和做錯都要自己負責。

做得好我們會讚「Good Effort」(不是讚「聰明」),做不好,我們會鼓勵再試,不是要教他們在最短時間資源下做好功課,而是着重放膽嘗試,有恒心毅力完成功課(或其他任何事情)。

大仔Michael在學期初的英文測驗中拿了5、6次零分,一天晚上,他在睡覺前很不開心地說不想再拿零分。我告訴他一定要自己爭取學習,就如爸爸也一樣在學泰文,現在只有他自己才可以幫自己。Michael聽了我一番「愛莫能助」的話後,似明不明,沒有回應,就睡覺了。

至上學期完畢,派成績表時,班主任Teacher Dan說Michael在學期中突然進步神速,泰文考了個B,還說Michael只是來了泰國4個月,泰文成績比一些泰國出生的同學還要好。

要明白,泰文B級不是甚麼特別叻的事,我有些朋友5、6歲的仔女也可以輕易英法德意語全部考A。我和老婆的重點不在Good Grades,而是在Good Efforts!

擴闊社交圈由心出發

Q:國際學校可以讓小朋友認識更多外籍朋友嗎?

A:這就視乎作為父母的你自己是否有很多不同國籍的朋友。坦白說,我以前在英國讀書時,學校也是「聯合國」,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但是未必每個人都可以與不同國籍膚色的人混熟,不少香港同學每天都只是與「同鄉」港人玩,回港後,幾乎說不到一句有英國口音的英語。

相反,不少沒有到外國留學的港人,因為認識不同「老外」而說得一口流利英語。

我想指出,英語環境並非必然,真正能與外國人溝通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開放的心,跟他人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在這個大前提上,關鍵不再是否讀國際學校了。所以,與其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倒不如教他們如何待人接物更好!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08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岑皓軒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