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傳:《屈機起格命》為機迷平反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9/03 10:51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Pixels Facebook

小時候,路過機舖,總看見牆外的霓虹光管的食鬼標誌──小精靈一隻接一隻地吃著小鬼;到了合法進入機舖的年紀,這個在我心中曾經代表機舖的食鬼遊戲成了絕唱,最流行的機種換上了灣岸以至(現在熱潮減退的)太鼓。

在打機的世界,有時候比現實殘酷,時間終會淘汰曾花盡少年少女青春的遊戲;即或這些遊戲後來以其他方式再度出現,又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遊戲會被淘汰,人同樣不能倖免,《屈機起格命》一起初正是說著被淘汰的故事。

取材自法國導演Patrick Jean的同名短片,《屈機起格命》講述在1982年遊戲機大賽的錄像被送往太空後,外星生物地球有意攻擊他們,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進攻的方法,正是以很多人耳熟能詳的的電子遊戲,如食鬼、大蜈蚣等,把地球的物品變成像素粒粒。

在遊戲機講求真實感的年代,把八十年代(技術無法與現實扯上關係的)電子遊戲搬在現實的想法極具創意,也是整齣電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賣點。

小時候在打機大賽名列前茅的Sam Brenner(Adam Sandler),為著輸了給Peter Dinklage(Eddie Plant)而耿耿於懷。幾十年後,與Brenner一些參加比賽,但技術不行的William Cooper(Kevin James)成了總統(某程度上合乎傳統), Brenner是一間電腦公司的安裝員,而Dinklage正在監牢。

如果故事在這裡完結,這是一個合乎符合家長論述的故事,延續一個人人信奉的「道理」。

然而,一場大戰突然出現,將整個情況倒轉,「道理」被打破。由於對手以從前街機遊戲的模式攻擊,各國軍隊束手無策。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Cooper只得找來八十年代的打機專家Brenner、Ludlow Lamonsoff(Josh Gad),以至Dinklage幫忙,意圖平反劣勢。這或許是機迷最直接的平反──打機究竟有甚麼問題?

食鬼、大蜈蚣、大猩猩……這些曾經瘋魔一時的遊戲,現在變成了歷史,又或稱為集體回憶。如果沒有這一場外星與地球的大戰,這些人曾經花很多時間累積回來的技術與經驗是不是就等於白費?而這也是問,在沒有這場大戰的現實中,這些人曾經花很多時間累積回來的技術與經驗是不是完全沒有用處?打機在樂趣以外是不是再沒有得著?

有說,與一個人打麻雀,就能瞥見對方的真性情──好勝的,不擇手段的,屢敗屢試的,固執的,通通能在牌局四家對戰時看得一清二楚。

打機同樣如是,不單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在控桿與按鈕面前,一個人的性格,或一些平日無法呈現的潛藏想法全能表露無遺。

也就是,每一個人都能透過打機,認識自己更多,而這些或者被人輕視的細節當刻未必明顯,但在成長以後終會漸漸流露,影響著一個人的做人處事──Dinklage如此,Brenner如是。

《屈機起格命》是給機迷的情書。在經年的「毒男/女」與「宅男/女」等稱謂後,終究有人為他們以至打機平反。或者,有一日,曾經迷上的遊戲被淘汰,但正如生活上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從中得著實質的回報,但不代表毫無價值──至少,從中能見微知著,促使我們有所改變。

又,無庸置疑,電影娛樂性豐富,情節也有創意,對八十後打街機的一代更有共鳴,正如看電影的時候,鄰座的爸爸不斷對兒子說,「這個爸爸玩過」諸如此類。

可惜的是,在這個點子之外,整體結構太鬆散,而起初的起因也就是把比賽片段送上太空的設定沒有甚麼邏輯可言。於是,看的時候,我們能笑,但往後卻未能回味 。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僞文誌》fb專頁,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