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琪:請勿再去孤兒院派糖
發布時間: 2015/10/05 13:10
最後更新: 2015/10/05 14:32
數天前與朋友在小店聊開慈善,大家都發現世界上很多人都「好心做壞事」,所以我希望以我在尼泊爾孤兒院服務了四年,以及是次地震賑災的小小經驗,分享我一些個人見解,這只是我個人的立場,不代表所有慈善機構的意見啊。
首先,應不應該去探望孤兒院?
孤兒院是應該去探望的,但首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可以逗留多久?
2. 可以為他們做甚麼?
很多時,好多人只是好奇,在旅行時去到當地,便找一所孤兒院看望一或數小時。如果你只期望去跟院長聊聊,並看看孤兒院的規模,那是可以的。
那如果你希望認識裡面的小朋友,並和他們玩一些遊戲及拍照,我可以坦白告訴你這是不足夠,很多時候,這反而對小朋友是一種騷擾。
其實小朋友們不用被提醒他們是孤兒,但出出入入的這些訪客,特別是無端端「三唔識七」說要跟他們拍照的,更提醒了他們的「特別之處」。
所以真的想提醒真正有心人,記着不要來玩一會兒,便要求跟小朋友合照以滿足自己要在Facebook炫耀自己有多親善的慾望。
小朋友與你混熟了而主動與你拍照是例外,請不要一到達孤兒院就用鎂光燈對着他們閃呀閃。
而當你可以逗留久一點的時候,便應問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些甚麼。很多人去孤兒院的指定動作是在自己的國家帶糖果、文具、衣服和玩具等。
這都是基於物質社會中物資氾濫,很多人認為我們不用的東西,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一定很喜歡或對他們很有用。
事實是……
一來,我極不建議給小朋友派糖,因為對他們的牙齒無益。
二來,文具和書簿等可能有用,但要先了解當地習慣。例如,尼泊爾孤兒院的小朋友還小時,就只需要用鉛筆,但來人卻帶來了一大堆原子筆,不是說小朋友將來不可以用,但放上數年後,墨水都已經乾掉,白費了送筆者的心機。
另外,很多人捐贈自己小學或中學時交功課用的拍子簿,但原來尼泊爾學校卻對簿的間線有一定規定,所以送來的簿又是無用武之地,積存在一角。
三來,衣服太大件以及不附合當地習俗。曾經有人很用心帶來數公斤的衣服,但全都是成年人碼,難道真的要等小朋友18歲時才穿着嗎?
另外,即使孤兒院轉捐給其他成年人,但不是太性感,就是不符合當地的衣着習慣,那叫人家怎麼穿?
四來,其實小朋友不需要玩具。不說不知,在大城市裡的小朋友需要玩具或ipad。但尼泊爾的小朋友(我相信其他類似的國家也是)只需要一個戶外空間,一塊草地和一些同伴就能樂上一天。
好,問完自己以上兩條問題,那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首先,去孤兒院前要精挑細選一間「貨真價實」的。朋友說,以近年在義工界很火的柬埔寨為例,數年來,孤兒院和孤兒數目也倍增了。
原來,多了很多看準市場商機的人經營孤兒院業務。那又何來那麼多孤院?原來,是他們遊說單親父母把小朋友放在孤兒院。
所以,除了在香港做足資料搜集,又或跟隨「信得過」的義工團體外,在探訪時,亦應該用自己的觀察力去判斷孤兒院的真偽。
但如果只是去孤兒院「Check In」拍照留念,是絕對沒有可能收集到足夠資料證明其真偽,所以還是建議沒時間就不要去了。
第二,如果能逗留久一點,就先問問有關機構,他們需要甚麼,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帶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過去。曾有一個上海的大學生跟我說要去西藏,並計劃帶大白兔糖去派發給小朋友。
我好心相勸道:
帶鉛筆過去不是更有意義嗎?
她堅持道:
我很想送大白兔糖因為那是上海的特產,我很想讓小朋友們知道上海的味道呢。
我沒有再說下去,因為看穿了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一個事實──其實派糖只為滿足一己私慾而已。
第三,若知道他們需要甚麼後,其實在當地搜羅物資最好,因為既能促進經濟,而有關物件也相對更適合當地人生活習慣和口味,而且自己也不用在背包裡多放幾公斤。
我很想告訴很多人,請勿抱着「施捨」的心態去看他們,曾聽說過,竟然會有人捐贈髒和破爛的衣服給地震災民,並說:
有衣服讓他們穿不是很好了嗎?
據我了解,很多時尼泊爾人收了外國人帶來的東西,即使用不了,也會很有禮貌地收下。在這個角度下,誰是施,誰是受?
我反而覺得是尼國人施予了善意,滿足了外來者欲報施的願望。
不過,其實有很多人也知道自己可能「好心做壞事」,那他們會問:
以尼泊爾地震為例,我又應不應該去當地做義工服務?
答案是:「應該。」
如果看到一些尼泊爾當地團體招募義工的宣傳,那證明那些地區已經準備好了,那當然要去支持。不過出發前,我有以下建議:
不用問當地機構或災民要甚麼物資,也不用計劃在香港籌集物資山長水遠背過去。
因為我可以告訴你,當地人最需要的是一個「家」,所以應該集中火力去構想一下可以如何為他們重建家園。
而要重建家園,最實際的真的是金錢。香港人的專長不是去「搬石仔」,而是人脈、包裝、市場推廣和創意等,所以有心人可以籌劃不同創意項目,並廣發宣傳去籌款,例如Jennifer以自己專長──跑珠峰馬拉松為尼泊爾籌款(Facebook專業:Everest Marathon Fundraising),亦有朋友即將會開陶瓷製作班籌款,也有人表示希望以踏單車籌款……
其實只要你願意,甚麼東西也可以籌款!
其實很多尼泊爾人並不再需要甚麼物資,他們需要的是一份工作,好讓他們可自力更新。
旅遊業是尼泊爾的最大工業,也是他們的最大外匯收入來源。還記得地震後,博克拉原本一片繁華的湖邊區頓變一片蕭條,這不單只影響旅遊業,試想想,有多少菜田和食物供應商為遊客餐廳服務,也有多少人因為失去工作而節衣縮食?
所以重振旅遊業,也是助尼泊爾復甦的一大關鍵。
其實尼泊爾受災的主要是山區,加德滿都已經回復正常。而人們最愛的登山活動,除了珠峰大本營和Langtang當時受影響外,其他主要景區,如Annapurna山的所有行山線均完全沒有受災,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去旅遊。
不過,我想提提大家,若大家去尼泊爾是希望支持他們,而非去「乘人之危」,便請謹記以下事項:
- 不要無理壓價:如果價錢合理,便不應以「你都沒有生意」的態度來欺凌壓價。
- 使用當地服務:行山便聘用導遊和挑夫並慷慨給予小費、多去不同餐廳吃飯、及入住當地規模較少的家庭式旅館以惠澤不同社群。
- 不時以社交網絡去「報道」自己在尼泊爾的見聞,讓身邊的圈子更了解當地真實情況。
好了,我覺得自己很長氣了,若大家有更多實際的問題,歡迎Inbox我非牟利組織的Facebook專頁「Light On 燭動」。
作者簡介:
已在世界旅居逾七年,著有《The Travel Within: 擁抱印度I》、《擁抱印度II》及《你的生活不該如此,帶上心靈去旅行》。七年以來,一直從事義工服務,除了帶領香港義工到尼泊爾孤兒院,遇上7.8級大地震後,與當地義工開展救災工作,隨後更在香港成立了非牟利組織「Light On 燭動」以及在長洲設有Light On Cafe小店籌款,繼續協助當地重建工程。
原文刊於Pink Lee facebook專頁「你的生活本該如此」,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Pink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