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夜市「腸粉大皇」:香港無小販無特色
發布時間: 2016/02/11 12:46
每年農曆新年,總是小販出動賣街邊小食時。「腸粉大皇」曾啟新兩年前就是這樣擺街檔叱咤一時,最高峰一晚賣700碟腸粉,動輒是萬多、二萬元收入。
他80年代已推車賣腸粉,由全職變兼職,由兼職再到創業,32年來都有捧場客。他見證街頭小食潛力無限,亦相信是每個地方都需要的特色。
正當政府提出的美食車大計備受質疑,曾啟新無懼60萬元的入場門檻,他願意用32年的心血一博,他堅信自己用米磨漿做的才是「真‧腸粉」,好味就是他的創意,冀保留街頭美食的風味。
曾啟新去年創業開店,名為「腸粉大皇」。要說賣腸粉成名的,是佐敦的「堂記」,其老闆退休結業叫不少人惋惜,
堂記也是跟我學師,都是跟我做車仔檔,他開店是無街邊檔之後。
「酒樓用雜粉 用米漿才香滑」
56歲的曾啟新在內地惠州出生,14歲小學畢業後做過不同工作,由榨花生油到磚廠「打磚」,但他的「必殺技」其實是小時候已學懂的蒸腸粉,
阿爺那時是賣粉、做粉的,父親亦繼承了做法,所以有看爸爸做法,自己也識了。
酒樓是食粉果皮,不是米漿腸粉,而是雜粉,傳統一定是用米漿,才香滑,識食的人會識分。
曾啟新說。
80年代,農村人人想去大城市見識,曾啟新一個人游水落香港,第一份工就在茶樓做點心及蒸腸粉,後因人工低轉做地盤工,但他仍念念不忘腸粉,一年多後開始在佐敦道碼頭附近「推車仔」賣腸粉:
當時大部分人工只是1,000元,但1碟腸粉賣2元,都搵到錢的!
他其後再在桂林街做了兩年多車仔檔,生意可觀。90年代初,他甚至請人做車仔檔賣腸粉,自己則在荔枝角道醫局街開大牌檔做火鍋、夜市生意。
然而政府後來嚴打無牌小販,
我試過被捉、搵食工具被充公,錢好難搵得番,又要上庭,重新整木頭車等工具又要錢,每次充公就等於半個月收入無了。
昔逛「平民夜總會」 窮都開心
97年回歸後,他轉行做裝修,但仍堅持每年農曆年都會擺街檔數天。2014年,他在深水埗「桂林街夜市」擺檔,人龍要排到福榮街,令他萌生開店的想法。
推了數十年小販車,個個都話(腸粉)特別香滑,那麼多人欣賞我的腸粉,每年過年只開數天,失了好多熟客,有朋友投資,就夾份開店。
曾說。
不過要靠賣腸粉支撑每月5萬元租金不容易,曾啟新慨歎政府容不下街邊小食,結果是扼殺了很多機會,
點解香港旅遊無特色東西,我都不知香港現時有何特色!香港無小販、無特色,旅客來玩都找不到集中吃小食的地方。
曾又說,以前小販集中,有錢可去光顧,無錢可去逛逛,
有無錢都可食點東西,有秩序,有機會上進,可算是平民夜總會,即使窮都開心,熱鬧又舒服,但現時全無了,以前覺得香港好繁榮,感覺好好。
研進軍美食車 歎60萬入場貴
香港不是無人才,是政府不識利用人才,例如將最差的地方發展起來,讓港人發揮,等遊客欣賞香港的風情風味!
曾慨歎。
曾啟新坦言,會考慮申請政府推出的美食車計劃,惟60萬元「入場費」頗貴,要想想辦法,與投資的朋友商討,否則無這麼多資金。
至於申請者需經過「烹飪挑戰賽」遴選,需有創意兼高質素才可獲選經營美食車,曾啟新不好氣說:
腸粉是我幾十年心血,我都是照賣腸粉,可能在叉燒、牛肉、蝦外,加賣方便又好食的豬膶及蝦米。粉好食、靚就是我的創意,如果唔得(申請被拒)都無辦法。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標題經編輯修改,原題為「一晚賣700碟 腸粉大皇:好食是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