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媽永遠不能教出一個馬拉拉
發布時間: 2016/03/14 11:2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9
港媽永遠不能教出一個馬拉拉。也許大家不太認識馬拉拉。她是一個十七歲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女生、她是一個十五歲就獲奧巴馬夫婦接見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十歲就替BBC在BLOG寫當地生活情況的小童,她也是一個香港父母心目中最完美「成材」的例子:
喜愛讀書、獲得偉大成就、成為名人、移居英國。
但是港媽只能羨慕,因為她們的教育方法永遠不能教出一個有著這樣祟高理想的孩子。馬拉拉為全國女性爭取教育權利,港媽教導自己的孩子只應為自己而戰;
馬拉拉的爸爸容許,甚至鼓勵女兒的理想由醫生轉為政治家,港媽卻不管孩子的天份與興趣,認為只有醫生與律師最適合自己孩子;馬拉拉能在自己想發揮的領域盡情發光發熱,香港的孩子永遠只能困在書房之內。
每個小孩都有無窮的潛力,每個小孩都可以成就前無古人的偉大成果,前提是他們的成長與學習的過程有自己可以作主的自由。沒有父親容許她通宵達旦大談政治、沒有她父親冒著觸怒塔利班也願意讓她為BBC寫BLOG、沒有她父親全力支持馬拉拉做她自己想做的事,今天的馬拉拉可能還只是一個在巴基斯坦,面臨隨時無法上學的孩子。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最好的明燈,最大的助力,但這不代表家長可以控制小孩的一切,不代表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希望強加在小孩的身上,因為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每個小孩也有著自己真正的夢想。
One child, one teacher, one book,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
這一句說話何其簡單,但當中包含的意義絕對比香港自九七年後任何所有政客所說過的廢話更重要。香港人重視經驗,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未被社會污染,未受一切名利薰染,那最純真的願望,最真摰的說話,才是這個香港最需要,最欠缺的。
讀書不是為了爭權奪利,不是為了踩著同學的頭頂向上爬,而是純粹吸收知識,純粹為了充實自己,擴闊眼光,進而改變世界。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有著九年免費教育的香港人不知道,反而要一個學習機會得來不易,一個身處戰亂國家的孩子告訴我們。身為香港人,我們理應慚愧。
一個十七歲小女孩面對著香港人人懼之的塔利班,冒著生命危險,依然選擇站出來為了自己的國家發聲,依然希望改變國家,改變世界。
她得到了港媽希望自己孩子得到的一切:成功、有名、有利,但港媽從沒有做著馬拉拉父親做的一切:鼓勵、支持、放手。特別是當最近一個又一個學生以死來逃避港媽們的控制,這說明了港媽的教育是何等失敗。
我們常說孩子是社會未來的希望,但若果成年人不願放手讓孩子用他們的方式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把他們教育成另一個現今成年人的模樣,這個世界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正因為馬拉拉她偉大的理想從來沒有受到打壓,所以她改變國家的理想才能獲得成功。
When the whole world is silent, even one voice becomes powerful.
I raise up my voice-not so I can shout but so that those without a voice can be heard...we cannot succeed when half of us are held back.
若果香港的孩子們也能明白這兩句說話,香港的未來,只會是一片光明。
原文刊於毛言地Facebook及Tumblr,TOPick獲授權轉載。
撰文 : 毛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