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家長陪「玩」的盲點
發布時間: 2016/07/06 11:57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6
美國一項研究,把家庭窮困的129個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的孩子給他們吃營養的食物,另一組的孩子,每週都會有訓練師來家裡教家長如何陪孩子玩。
這個模式雖然只進行了兩年,但是研究者追蹤了這些孩子一直到他們成年。最後的研究結果發現,有家長每天陪玩的孩子們,他們的智商、自我控制能力、甚至他們長大工作的收入都比另一組的孩子還要來的多,證明儘管營養再好,也比不上在發展時,家長所提供的適當且豐富的互動刺激。
是的,玩就是這麼重要。玩,對孩子來說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玩」在孩子的發展中,扮演着關鍵的角色,但不是每個父母都會玩,更從來沒有一所學校,教我們該如何陪孩子玩。
以下是一些家長對於「玩」的盲點:
1. 讓孩子自己玩
很多家長都會說:「我成日陪佢玩架!」
但實際的狀況,是在旁陪玩,名乎其實是家長「陪」,孩子自己「玩」。父母自己在旁玩手機,似曾相識嗎?
2. 用「說」的方式玩
「邊個係紅色?」、「放入去先啱呀!」
父母習慣「得把口」教仔女,給孩子很多指令,要求孩子做這做那,難怪小朋友在玩遊戲時也不笑。
3. 被玩具限制
玩具如果是要用敲的,好像只能用敲的方式來玩,真的如此嗎?我們有否給予孩子自己探索空間,發揮創意想像?
那麼家長該如何練習?
1. 參考兒童節目
打開電視學學看看兒童節目主持人!他們誇張的表情和聲調,都是我們可以學習模仿的對象。
2. 把自己當成小朋友
很多大人很難放下身段,覺得說和做小朋友的事會很幼稚。試問收音機唔tune 啱台,又點收聽到?
3. 給他一個盒子
我們很容易會被玩具所限制,很少練習創造出新的玩法。有時候,最多的創意是在最單純的東西中出現。一個紙箱、紙盒,就能有很多的想像空間了!
4. 記得氣氛是關鍵
玩,其實最重要的關鍵是氣氛。沒氣氛就不好玩,不好玩,孩子就會喪失興趣,而不是先急着要教孩子甚麼技能。
不妨做一個大唔透的小朋友吧!孩子會更喜歡你,IQ EQ都更高!
原文刊於「葉偉麟 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Facebook,TOPick獲授權轉載。
撰文 : 葉偉麟 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