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爸爸:暈陀陀「耳水不平衡」點算好?
發布時間: 2017/10/16 13:2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9
大家都應該試過暈船浪,那種滿天星斗的感覺,真的十分討厭。原來有些人即使不坐船都會出現這種情,嚴重的更會作嘔、冒汗,搖頭或睜眼更見頭暈,他們患上的病學名是「耳眩暈」,即大家俗稱「耳水不平衡」。
中醫古籍《丹溪心法》中提及:「眩者言其黑運轉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可見,古時醫家已知道頭暈不簡單,除了天旋地轉,還會耳鳴耳聾,站立不穩。臨床上,這些症狀輕則短暫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嚴重的話,則可長年累月。
別以為暈只是小事,不理會它的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例如,病側的前庭功能會在多次發作後減退,甚至消失,這可大大影響人的平衡力。因此,還是奉勸各位有頭暈便求醫,早點對症下藥。
中醫會把耳眩暈的病因分成虛實兩方面,各有不同的治療方藥,不是簡單一粒暈浪丸就可以治療所有頭暈。
虛者脾腎虧虛,致上氣不足,病發時面色蒼白,疲倦乏力,不愛說話,若操勞過度,病情更甚。實者則分為外邪、痰濁、肝陽和寒水上泛:外邪就是引起感冒時頭暈的主要因素;痰濁中阻者胸悶,易惡心痰多,舌苔又白又厚膩;肝陽上擾者可以是血壓突然升高,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寒水上泛者,形寒肢冷,可伴心悸作嘔,夜尿頻仍,常見於老人家。
其實中醫不論在眩暈發作期還是緩解期都有不同的治療和調理的方法。發作期時可服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澤瀉湯、真武湯等藥方,療效顯著;而在緩解期時,又有六味地黃丸、歸脾丸等鞏固療效。此外,艾灸百會穴都有助減少病發。
中醫常說的「治未病」其實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生活中一些輕而易舉的方法能減少耳眩暈反覆發作時的痛苦。如轉天氣的時侯,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就是中醫所說的慎避風邪。
在飲食方面,一些補腦補腎、健脾化痰的食物都是調理身體的好幫手,可用來煲湯的藥材有黨參、田七、當歸、獨活、川芎等選擇。若怕麻煩,可以嘗試天麻茶,用沸水沖泡天麻片幾分鐘,趁熱喝下也是止暈妙方。
作者簡介:
80後註冊中醫師,康河中醫診所創辦人,醉心研究人體和社會的奇難雜症。曾獲英國外交部志奮領獎學金,留學劍橋。個人網誌《中醫爸爸》。
【延伸閱讀】耳水不平衡病因大不同 Sit Up 動作KO 頭暈暈
撰文 : 古鎧綸 康河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