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明晒大專生20年收入慘況

City

發布時間: 2015/09/04 18:30

最後更新: 2015/09/04 23:59

分享:

分享:

80、90後往往被標籤為「廢青」、買唔起樓只因為成日要去旅行,排公屋又被指「讀完大學輪公屋,簡直浪費社會資源」。

到底本港的大學生收入在過去廿年如何呢? 他們的起薪點又能否追得上通脹? TOPick 向政府統計處查詢過去20年,20至24歲具專上教育程度或以上就業人士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

結果發現,大專生在1994年的收入中位數約9,000元,廿年過後,中位數只增加了1,800元,至10,800元,加幅只有2成。

這幅圖代表了甚麼?TOPick 拆解以下重點:

1. 大專生不再是「人生勝利組」

過往父母多灌輸「細時唔讀書,大個做運輸」的觀念,認為讀書成績好,成為大學生的話,就像古時科舉一樣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

縱然「錢途」不等於「前途」,但大專生的收入卻捉襟見肘,因為20年來,大專生的收入中位數只是多2成。

2成增幅是否足夠?20年前吃一碗雲吞麵大約10元,但20年後的今日,一碗雲吞麵大約25元,約上升150%,換言之,大專生的收入中位數升幅都不及一碗麵。

2. 經濟差   大專生收入大插水 

不少人指責年輕人「唔捱得」,但從上圖數字發現,04年是沙士過後低潮期,年輕人的收入中位數跌至廿年新低,只有7,500元,但是全港收入中位數則維持在1萬元,莫非老闆們最先向年輕人「開刀」?

3. 上游機會減少

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表示,這反映了社會流動性開始萎縮,上流機會減少。他表示,地價上升,令擁有物業的人「收租好過打劫」。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鉅威認為,雖然現在年輕人上流機會減少,但可循創業等方向發掘新出路。

4. 學歷貶值

根據大學資助教育委員會網資料,其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在94至95學年有12,252人,在13至14學年則有18,459人,上升了50%。

除大學外,本港亦愈來愈多高級文憑及副學士等大專學位,大專生未如廿年前般「吃香」。

5.大專生如何儲錢? 

現實狀況如此,當年輕一輩得知後,又有甚麼辦法可以改善環境?

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均需要本金,而儲錢是其中最直接的途徑。由於不少人收入不足以每年去日本或經常看電影,所以除了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早前提出月儲3000元上車大法外,TOPick 編輯亦曾建議「50元儲錢大法」。

「50元儲錢大法」意指先設定儲蓄額50元,第一周儲50元,第二周儲100元,第三周儲150元,第4周儲200元,直至第52周儲2,600元,一年儲68,900元,約6年多便能儲到44萬元的首期。

6. 上樓真是難過登天?  

不少青年需要力爭上游、改善生活,終歸是為了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所以買樓對很多人而言,不只是投資,亦是奮鬥的原動力。

小編早前根據美聯物業網頁的現有樓盤資料,並以2015年6月成交資料,發現全港實用面積平均呎價最低的私人屋苑是元朗慧景軒,平均呎價為7,570元。

假如以一間實用面積515呎的單位計算,該單位的售價大約是389萬元,以7成按揭計算,首期要110萬元。

以下是十八區私人屋苑最便宜的私人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