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係乜乜乜》王迪詩、麥嘉緯嬉笑怒罵看香港
發布時間: 2016/01/15 12:07
《我係乜乜乜》這個電視節目你有沒有看過?一個阿叻的「港豬」訪問,一次全女班參與的「男神選舉」,令港台電視節目《我係乜乜乜》成為熱話,每個有 fb 的人都一度被這節目有關內容洗版。
不過,hit 的多是截圖或 clips(剪輯片段),與其斷章取義,不如細想嬉笑背後的社會現象。
港台的時事節目有個既定形象,非常正經,亦很政(治)經(濟),而《我係乜乜乜》就突破框框,借潮語、網絡標籤講社會現象。
其中兩集已有「咁爆」嘅效果,港台編導、本節目主持人麥嘉緯有一貫做新聞的小心謹慎:
做節目,當然想有反應,至少想有人睇,但沒有預期會這樣,上了報紙娛樂版。
無意醜化港女
觀眾和網民的反應,不由得我們控制,製作節目前,亦沒有任何計算。
監製尤翠茵表示,節目路向早已定調,不會因大眾反應而改變、重新思考。此外,她對節目有目前反響,尤其針對《我係男神 / 女神?》一集,有些話必需要說。
我並非想醜化參加者,網上卻有很多不合理的批評。這個節目的初衷,是不想社會有太多標籤、太多二分法,但那一集播映之後,卻有些人批評港女、定義她們的特質。
我希望大家看整件事的 context,它是個叫『男神選舉』的遊戲,參加者當時可以因任何原因去選,玩得開心、做自己的選擇、對自己 honest。
節目後半部分,其實是說經濟壓力對男女關係的影響,大家不要只看網上一張 cap 圖,然後大肆發揮。
當然,如果節目是引來更多深入的、不同層面的社會討論,那就是拋磚引玉了。
網絡用語反映社會現象
有別於麥嘉緯主持的《星期五主場》和《視點 31》,或者是尤翠茵監製的《鏗鏘集》,《我係乜乜乜》有趣在有系統地選定網絡用語,透過如「世代之爭」、「灰到核爆」、「港女」、「男神」等,探討背後的社會現象。
在內容設計上,希望切合網上媒體生態,找個易入口、大家易接受的切入點,探討背後非常嚴謹的議題。這些議題在網上、社交媒體已有很多的討論,但電視觀眾可能較少接收這些資訊。
麥嘉緯解釋,「功課奴隸」、「怪獸家長」、「贏在起跑綫」其實反映整個教育問題,以及提出何謂成功;「港豬」由香港人的價值觀,說到香港社會發展。
此外,未來幾集會用「鍵盤戰士」、「廢青」、「大中華膠」等。
監製指出,節目中借用的網絡用語非潮語,成形需要時間蘊釀,它們反映了近年港人所關心的事情。
『現象』不是一時三刻的,例如之後會講的「廢青」,是新世代和舊世代的價值觀分野,這些東西由來已久。
麥嘉緯又指,他平時做的節目,因針對當下時事,請的嘉賓是相關的持份者,主要是官員和議員,但今次節目在考慮嘉賓名單時,可以更廣闊。監製補充:
因為是針對整個社會的現象,人選可以更闊,但最主要是對方有話說,而又代表了某種聲音。
王迪詩:想呈現嘉賓真面目
監製從構思節目時已想請一位「關心時事的人」做主持,增添新鮮感,而王迪詩(Daisy)則因為去年年底剛完成《香港應該有條人渣村》的個人 talk show 後接到邀請,timing 剛好也是種緣份。
監製說這是新形式的節目,而我很喜歡別人嘗試新東西,又一向愛搗亂。
她最欣賞此節目的「不太港台」感覺:
最初的題目跟現時大致相似,我就 base on 已有的東西一齊 jam,如港男港女可以獨立成為一集。
港台的同事政治觸覺很強,香港很需要有這樣的電視台把關,而我覺得,可多嘗試新風格,現時節目的切入點不太政治化,然後有很多不同環節、又拍得很好,反映出社會現象,這樣已經很有價值。
扮校長跟家長對談
說到主持風格,她以阿叻那一次為例說明,並不需要貫徹寸嘴形象。
他既有娛樂性,亦反映了某些人的想法,我會盡量讓他說話,有人會問我為何不質疑他、鬧他,但這節目不是我的 talk show,而主持人的責任亦不是令嘉賓難堪,是用一些問題、方法去呈現他的真面目,如果有人想裸跑,我會由得佢;他 enjoy 自己做的事,亦預計到有甚麼後果。這是我做主持,甚至做人的方法。
製作團隊給 Daisy 很多好玩任務,例如讓她踩入街市,問檔主知否甚麼是「港豬」,又曾扮校長跟家長對談。但之前本來請她在街頭做戲扮港女,她卻推掉了:
影響社會安寧和秩序的事情就不要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標題經編輯修改,原題為「《我係乜乜乜》主持 王迪詩 麥嘉緯專訪 多角度為社會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