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愈戒口愈易有敏感症?4個月起試食蛋牛海鮮
發布時間: 2016/05/11 17:4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7
以往針對鼻敏感、哮喘等敏感症,很多初生 BB 都會「被戒口」,給父母在飲食中剔除高致敏食物如蛋、奶、花生等。
其實醫學界已推翻此說,最新指引是:初生BB自4 至 6 個月起,可開始進食半固體的高致敏食物,使患上敏感症的機會減低5倍。
事實「預防敏感症要否戒口」這課題,一直困擾不少家長,甚至部分準媽媽因為擔心 BB 出生後有敏感,在懷孕期間亦自行戒口,完全戒吃一些坊間共識為高致敏的食物如雞蛋、豆奶、牛奶、花生、牛肉、魚蝦蟹……
研究發現:愈戒口愈多敏感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強調:
所謂敏感症,泛指食物過敏、哮喘、鼻敏感、濕疹、皮膚敏感、風癩、藥物過敏等徵狀。而針對戒口行為,其實不論是孕婦或初生 BB,在沒有確診食物過敏狀況下,都不鼓勵任何不必要的戒口,因為愈是戒吃高致敏食物,研究已發現愈會激發更多的敏感症反應。
吓!愈戒口反而愈易有敏感症?事實綜合過去十多年敏感症的發展,美國兒科學會早在 2008 年已剔除了戒口建議,包括剔除三「不」:高風險患過敏症 BB 應 12 個月大都不要飲奶、應 24 個月大都不要食雞蛋,以及應 36 個月大都不要進食花生、硬殼果及魚。
陳醫生指這「改變」,源於遵從戒口建議後,臨床愈多研究發現敏感症病例不跌反升,上升比率更有近 3 至 4 倍之多。
上升速度之快,已經並非單純遺傳性因素所能解釋,由此醫學界更認定敏感症跟環境因素存在必然關係,而『環境』是包括我們進食的食物,原來幼兒愈遲進食那些所謂的高致敏食物,反而愈會因為身體沒接觸『無學習機會』,更易激發敏感症反應。
新指引:反璞歸真不戒口
原來愈戒得清愈易敏感,既然知道戒口這過度保護方法,在敏感症處理上弊多利少,當然有錯就要改。至 2013 年,美國過敏、哮喘及免疫學會其實已有新的嬰兒預防過敏症指引登場,指引第一條的第一句便清楚寫明:母體在懷孕期間,所有高致敏食物如蛋、豆奶、牛奶、花生、牛肉、魚蝦蟹等,都不建議戒口不吃。
陳偉明醫生解釋,最重要是懷孕媽媽要明白,如本身並沒確診食物過敏(例如進食某食物後有出風癩、紅疹、面腫,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徵狀),只是擔心 BB 會有敏感而戒口不吃這些食物,反而會令胎兒在孕育期間因為缺乏接觸這些食物,沒有了「學習」適應的過程,更可能增加日後成長的致敏風險。
所以說,做得人阿媽,懷孕時記得第一件事是提自己:毋須不必要的戒口。
試食物:一切由半茶匙開始
而指引二是鼓勵餵哺母乳 4 至 6 個月,能持續半年以上就更好,因為對減低 BB 日後的過敏傾向會有正面作用。
至於指引三,更是顛覆不少父母給孩子餵食的習慣,明確建議幼兒 4 至 6 個月又發展成熟時(包括吞嚥能力等方面),可以開始吃半固體食物,期間所有高致敏的蛋、牛肉、魚、蝦、蟹、花生等食物統統不用戒吃,全都可打爛成糊仔或煮粥仔給 BB 食用。
過去我們認定是高致敏的食物,懷孕母體不用戒吃的,BB 成長期間亦一樣不用戒,研究已證明早在 4 個月起給 BB 食用這些高致敏食物,可減低成長後患敏感症的機率達 5 倍。
但為穩陣計,陳醫生提醒父母可先給 4 至 6 個月 BB 吃幾樣傳統的半固體食物如米糊、薯蓉後,觀察沒有問題了,才逐一試吃其他食物,例如較高蛋白質的肉類如牛肉、雞蛋等,而方法步驟一定是:由少至多。
每次新食物製成粥仔或糊仔後,都先由餵食半茶匙開始,以一啖仔為 BB 試食的分量標準,然後觀察反應 1 至 2 日,沒有異樣的就可隔三五日再增加吃一樣新的食物,如此類推,使 BB 在 1 歲前盡量接觸不同食物,由此『訓練』身體有個正常的抗敏能力。
他指一般 BB 進食新的食物,第一日可試吃半茶匙,第二日試吃 1 茶匙,到第三日試吃數茶匙,如都沒過敏反應,就表示可放心食用。
當然,期間如發現有因食物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如出紅疹、風癩、嘴唇紅腫、眼腫或手腳腫等情況,一定要立即求醫,經評估敏感程度再調整飲食分量,通常很嚴重的食物過敏才會建議要戒口。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