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爸爸:清晨空腹服食中藥最能發揮藥效

City

發布時間: 2016/07/15 10:30

最後更新: 2016/07/15 10:30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甚麼時候服藥?」是病人經常問的問題。

大家可能比較熟悉西藥的服食時間,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有的藥物會受食物影響其吸收,如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必須空腹服用;為配合藥品療效,某些糖尿藥物如阿卡波糖、爾瑪胰必須在開始用餐時服。

同樣地,中藥也有特定的服藥時間,具體根據腸胃狀況、病情需要和藥物特性特而釐定,病人要配合正確的服用方法才可使中藥的功效充份發揮。

《湯液本草》內有記載:

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

飯前飯後服藥在古代的中國已經十分講究。

中藥的服用時間大致可分為:

中藥可熱飲 也可凍飲

一般藥物,不論飯前或飯後服用,都應與進食相隔一小時左右,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和藥效發揮。除了服藥時間,中醫對服藥冷熱亦有講究。一般湯藥宜溫服,如治寒症用熱藥,宜於熱服。

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証,不僅宜熱服,服後還須溫覆取汗(俗稱「焗汗」)。

至於治熱病所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對於丸、散等固體藥劑,一般宜用溫開水送服。

現時,中西醫並行的做法十分普遍,不少人會選擇同時服用中西藥。籠統的說法是服食中西藥之間最好相隔兩小時,事實上,中西藥效可互補,亦可能互無影響。但中西藥之間若真的出現相沖的情況,影響藥效,相隔兩小時亦未必有幫助。

若病人想保障藥物安全,不妨跟中醫師或西藥藥劑師討論自己的服藥細節,找出最安全的用藥方法以達致更好的療效。

作者簡介:

80後註冊中醫師,康河中醫診所創辦人,育有一子及一對孖女。醉心研究人體和社會的奇難雜症。曾獲英國外交部志奮領獎學金,留學劍橋。個人網誌《中醫爸爸》

撰文 : 古鎧綸 康河中醫診所 (網誌:中醫爸爸) 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