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生面對死亡:今天死神在我身邊經過
發布時間: 2017/04/03 12:46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6
甫開始在內科學習,同學已經給我心理準備:在內科病房,我們和死亡很接近。一來病床上躺著的都年紀老邁,二來他們大多幾病纏身;不同於之前在外科的病人,一個手術就能解決問題。
那天,我clerk case時找到一位病人的physical signs很『靚』(註一),隔天同學想上去一看究竟,怎料她已經去世了。
他沒親眼目睹病人怎樣離世,但已一臉感慨。
今天我卻見證了一個生命無聲無息的隕落。記得踏進病房找尋我們要研究的病例時,經過四周拉上窗簾的床位:從簾間瞥見病人臉容安詳,只是睡著覺的樣子,他連接著的cardiac monitor還一下一下地顯示著他的維生指數;床邊圍滿了訪客,想必是病人的親屬。在我們眼中,這只是一個療養中的個案,在病房內同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然後我們就沒有多事,徑直向隔鄰的病人問症。其間沒有儀器檢測到讀數異常的響聲,一堆醫生護士趕往病床急救的混亂場景。無聲無息地,無知的我們沒有察覺到身旁一條生命的消逝。
三個職員邊閒談邊推著「病床」進來,作為「space-occupying lesion」(註一)的我們趕忙讓開。但這張病床非常特別,上面沒有床鋪,兩側也沒有床欄;只是一塊下面裝了輪子的鐵板。
我還在納悶之際,職員走到窗簾仍然合上的病床前叫喚:
我們幫你過床了。
我們在外面沒聽到病人的回應,只聽有一下拉鏈拉上的聲音。我們面面相覷。
那三個職員在一下子就抬起了銀色的大袋子,移到鐵板上。這大袋子我們熟悉不過,因為在兩年前的解剖課上,我們每星期就要打開這袋子的拉鏈一次,所以再見到它,也會對其背後的意義毫不陌生。話雖如此,在解剖室以外看見它,也會心生怪異的感覺。搬好身體後,職員升起鐵板三邊的圍板,變成一個可移送的盒狀車子,再在談笑間推走車子離開。
醫學診斷是一門靠結果推斷起因的藝術;而如果我要就剛才的死神到訪事件推測前因後果,我猜測病人生前應該簽訂了DNACPR(不作心肺復甦術)(註二),所以才可有機會在醫院靜靜地離世。相比起其他病人去世前,仍要接受重覆的胸口按壓,留下一大片瘀傷,這樣好好死去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醫學院曾經邀請記者陳曉蕾來淺談死亡,她提到中國人囗中經常掛著的「五福臨門」,其中包括了「善終」,即好死。可惜香港的人均壽命再冠絕全球也好,在這方面我們的表現卻不合比例地強差人意。不只病人未必清楚自己的權利,家屬也對這個題目避之則吉。曾有朋友向我抱怨,每次年邁的母親入院,醫生都會與她討論不作急救的決定,每次她都會嚴言拒絕,並以為醫生不會盡力拯救家人——但勉強透過現代科學延長病人的生命,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或許幾年後,見過無數不同的死況後再讀回此文,我會笑話自己曾經的無知。但願那時,死亡不再是禁忌的題目,香港的「死亡質量指數」(註三)不用再在鄰近的亞洲城市中「包尾」吧。
註一:我們在病房裡並不能分擔職員的工作量,所以我們有時會自稱為佔位子但對身邊環境沒作用的SOL。但我們仍然要去佔位子的原因,就是儘量clerk多一點case,好提升我們的臨床技巧和對不同病症的認識。如果有病人臨床表徵多而且符合教科書描述,我們會稱之為很『靚』的physical signs,多數病房和病床就會在同學間流傳,那名病人隨即就會多了很多慕名而來的不速之客……其實對病人應該非常困擾。
原文刊於《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Facebook,文章獲授權轉載。